第2241章 尸易无限(146)(第2页)

林野接过模型,紧紧握了握吴队长的手:“谢谢您,吴队长。我们一定会记住的,也会继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河姆渡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车慢慢驶出河姆渡遗址区,窗外的稻田和水塘渐渐远去。林野看着怀里的青铜罗盘,又摸了摸口袋里的各种纪念品——绿松石龙形器、三星堆青铜面具、良渚玉琮、甲骨文摆件、秦代青铜剑模型,还有刚得到的骨耜模型,每一件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时代的大门。他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上面画着一张潦草的地图,标注着“内蒙古红山——红山文化遗址秘藏”。

“接下来咱们去哪里?”阿凯凑过来,眼里满是兴奋,手里还拿着刚买的余姚杨梅干,正吃得津津有味,“红山文化是不是那个出土了玉猪龙的地方?我之前在博物馆见过照片,圆滚滚的特别可爱!”

林野笑了笑,指着日记上的地图:“对,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精美的玉器闻名。爷爷的日记里说,红山遗址附近有个秘密窖藏,藏着红山先民的玉礼器,比如玉猪龙、玉勾云形器,甚至可能有完整的祭祀玉器群,咱们下一站就去内蒙古!”

大家都欢呼起来,张科长笑着说:“红山文化的玉器工艺特别精湛,玉猪龙更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要是能找到完整的祭祀玉器群,就能进一步了解红山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咱们去了之后,还得联系当地的考古队,一起探寻秘藏,揭开红山文化的更多秘密。”

车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从江南水乡变成了华北平原,远处的燕山山脉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林野看着怀里的日记,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红山文化遗址的秘藏,保护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北方源头,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六千多年前就已经创造出了如此精美的艺术瑰宝。

他知道,新的冒险又要开始了。红山文化遗址,还有那些沉睡了六千多年的史前玉器,都在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守护。而他,也会带着爷爷的心愿,带着对古老文化的敬畏,继续走下去,让更多的历史宝藏重见天日,让中华文明的火种在时光长河中永远燃烧,照亮更多人对历史的探索之路。

车过燕山山脉时,窗外的景色渐渐从农田变成了草原,远处的红山像一块暗红色的宝石,镶嵌在内蒙古的草原上。林野把车窗降下些,带着草原气息的风灌进来,怀里的青铜罗盘突然开始轻微震动——比在河姆渡时多了几分沉稳,像是在与这片北方沃土下的红山文明产生共鸣。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骨耜复刻模型,木质的纹理与绿松石龙形器、三星堆青铜面具等纪念品相互触碰,仿佛在诉说一段跨越六千多年的文明对话。

“终于要见玉猪龙了!”阿凯扒着车窗,手里的相机对着草原上的羊群和风车不停按快门,“之前在纪录片里看玉猪龙的样子,圆滚滚的身子,还有个小尾巴,太可爱了!这次一定要近距离看看,最好能摸摸复刻品!”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还多了本刚买的《红山文化玉器图鉴》,书页上已经画满了他标注的重点,比如“玉猪龙的纹饰特点”“玉勾云形器的用途”,甚至还模仿玉猪龙的造型画了几个简笔画。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一本《红山文化考古报告》,封面上印着玉猪龙的黑白照片。他推了推眼镜,指着窗外:“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精美的玉器和祭祀遗址闻名。根据最新的勘探数据,红山遗址西侧有一片区域的土壤电阻率异常,磁法信号显示地下存在高密度物体,咱们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那里——说不定藏着完整的红山玉器群,比如玉猪龙、玉箍形器、玉勾云形器,甚至能找到红山先民的祭祀坑,帮我们还原他们的祭祀仪式。”

张科长握着方向盘,在草原公路上平稳行驶,车轮碾过草地上的小路,扬起细小的尘土:“我已经联系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他们派了红山考古队的马队长接应咱们。马队长研究红山文化二十年了,参与过牛河梁遗址的发掘,对红山玉器的鉴定和保护经验丰富,还复原过红山先民的祭祀场景。咱们先去考古队驻地汇合,等他详细介绍情况。”

车停在考古队驻地时,马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件深蓝色的蒙古袍,腰间系着红色的腰带,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玉片标本的密封袋,见到林野他们,热情地迎上来:“一路辛苦!你们在河姆渡发现储物窖的事,我们都听说了,能和你们一起探寻红山文化的秘密,我特别期待——尤其是你这罗盘,听说能找到不同时代的遗迹,这次说不定能帮咱们发现新的玉器窖藏!”

走进会议室,马队长把一张巨大的红山遗址测绘图铺在桌上,指着图中一处标注着“重点勘探区”的区域:“这片区域位于红山主峰的南侧,地势较高,符合红山先民‘依山祭祀’的习俗。根据物探数据,地下三米处有一个约二十平方米的矩形空洞,里面有多个高密度信号源,形态酷似红山玉器的轮廓。我们推测这里可能是红山先民的‘玉器窖藏’,用来存放祭祀用的玉礼器。但这片区域的土壤层很薄,就可能断裂,必须做好现场保护。”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测绘图上,罗盘指针缓缓转动几圈后,稳稳指向勘探区的正中央:“马队长,您看这里——我爷爷的日记里提到,红山文化的祭祀遗址通常与‘山形对应’,正中央对应红山主峰的‘龙脉’,很可能就是窖藏的核心入口。而且罗盘的震动很沉稳,说明

马队长眼睛一亮,赶紧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测绘图:“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这片区域的正中央有一处不起眼的石堆,之前我们以为是自然形成的,现在看来,石堆的排列很规则,像是人工堆砌的‘封石堆’,用来掩盖窖藏入口!”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他们跟着马队长在勘探区进行实地勘察。白天,他们用无人机航拍地形,用高精度探地雷达和磁法仪扫描地下结构;晚上,就在考古队驻地研究数据,比对红山已出土玉器的纹饰和工艺,学习红山玉器的鉴定方法。阿凯学得格外认真,不仅跟着马队长学习识别玉料的种类,还把每天的发现都详细记在笔记本上,画满了玉猪龙、玉勾云形器的草图,甚至尝试用橡皮泥模仿红山玉器的制作手法。

第四天一早,探地雷达传来重大发现——在石堆下方三米处,探测到一个约二十平方米的矩形空洞,空洞内有多个高密度信号源,形态酷似玉猪龙、玉箍形器和玉勾云形器的轮廓。马队长兴奋地拍着桌子:“找到了!这肯定是红山先民的玉器窖藏!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清理石堆,注意一定要用‘小心轻放’的原则,每块石头都要做好标记,避免破坏

清理石堆的工作异常艰难。石堆的石头经过数千年的风化,变得又脆又硬,需要用特制的撬棍轻轻撬动,每块石头都要记录位置和朝向。林野和阿凯轮流上阵,手心磨出了水泡,手臂酸得抬不起来,却丝毫不敢懈怠——他们知道,每一块石头时用手触摸石头,凭借经验判断是否接近文物层,一旦发现玉料的痕迹,就立刻让大家停下,用软毛刷小心清理。

挖到第六天下午,终于露出了一块白色的玉片。马队长赶紧让大家停下,用软毛刷轻轻清理周围的碎石——随着碎石一点点被扫去,一个玉猪龙的头部渐渐清晰起来,玉猪龙的身体蜷曲,头部有明显的猪首特征,眼睛和耳朵的纹饰细腻入微,虽然部分区域有细小的裂纹,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工艺。“是红山文化晚期的玉猪龙!”马队长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这尺寸比之前出土的还大,保存得也更完整,说明

大家小心翼翼地继续清理,更多的玉器逐渐显露出来——一件完整的玉箍形器,器型规整,表面抛光细腻,内壁还有使用过的磨损痕迹;几件玉勾云形器,纹饰复杂,线条流畅,展现了红山先民高超的琢玉工艺;还有十几件小玉饰,包括玉珠、玉管、玉坠,每一件都小巧玲珑,工艺精湛。窖藏的中央位置,还放着一个方形的石匣,石匣内铺着干草,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套祭祀用的玉礼器,包括玉猪龙、玉璧、玉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红山玉器祭祀组合。

“我的天,这简直是红山玉器的博物馆!”阿凯激动得眼睛都亮了,刚想伸手去碰玉猪龙,就被马队长拦住:“别碰!红山玉器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表面非常脆弱,一旦接触空气和汗液,很容易发生风化和腐蚀。咱们得先用无酸纸包裹,再放进恒温恒湿的保护箱里。”

林野和马队长一起,用无酸纸轻轻包裹玉猪龙,再用吊带将其固定在保护箱内——当玉猪龙被缓缓抬出窖藏时,大家都屏住了呼吸。马队长用特制的手电筒照射玉猪龙的表面,光线透过玉料,呈现出温润的光泽:“这是典型的‘河磨玉’,是红山玉器的主要原料,质地细腻,色泽温润,是玉中的珍品。”

李教授则拿着相机,仔细拍摄每一件玉器,尤其是玉勾云形器上的纹饰:“这些纹饰不仅美观,还反映了红山先民的宗教信仰——勾云形器可能象征着天空和云朵,玉猪龙则可能是先民崇拜的图腾,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先。”

就在大家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窖藏突然轻微震动了一下,顶部的碎石簌簌落下,地面出现了细小的裂缝。马队长脸色一变:“不好!石堆下方的岩石层可能出现了松动,引发了局部塌陷!大家赶紧把重要玉器转移出去,尤其是玉猪龙和石匣里的祭祀玉器!”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用无酸纸包裹玉器,用泡沫箱固定,阿凯甚至把自己的背包腾空,用来装那些小件的玉饰。就在最后一件玉器被转移出去的瞬间,身后传来“轰隆”一声巨响——窖藏的顶部完全塌陷,碎石和泥土灌满了坑洞,幸好所有人都及时撤离,没有造成人员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