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2章 尸易无限(157)(第2页)

 苏晓立刻拿出手机,打开翻译软件确认内容后,指着爷爷的笔记本说:“卡里姆所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提到丹吉尔港有‘明船残体,大西洋之证’,咱们一定要抓住低潮期的时间,找到更多证据。那些木板的榫卯结构是不是和中国明代的造船工艺一致?”

 卡里姆所长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密封袋,里面装着几块黑色的木板残片:“你们看这榫卯结构,是‘企口榫’,和我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看到的明代古船构件很像,但木板已经碳化,具体年代还需要检测。丹吉尔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非洲西北部的最后一站,明代的时候,这里是中国瓷器、丝绸运往欧洲的中转站,很多阿拉伯商人在这里进行贸易,要是能确定木板是明代船舶的,就能证明中国商船确实到过大西洋沿岸。”

 坐上去悬崖码头遗址的汽车,车窗外的丹吉尔风光渐渐展开——道路沿着海岸线蜿蜒,一侧是陡峭的悬崖,一侧是蔚蓝的大西洋,偶尔能看到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盘旋。卡里姆所长指着远处的悬崖说:“悬崖码头遗址就在那片红色悬崖下,古代的商船通过悬崖上的栈道停靠在礁石区,后来栈道被海浪冲毁,遗址就被遗忘了,直到去年才被当地渔民发现。”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悬崖方向:“我们的罗盘能在礁石区检测到木材的信号,哪怕是碳化的木板也能判断年代。到了遗址,咱们先观察潮汐情况,等低潮期开始,就用攀岩装备下去,快速检测和采集数据。”

 抵达悬崖码头遗址时,潮水还未完全退去,礁石区大部分被海水覆盖。卡里姆所长指着悬崖下一块相对平坦的礁石说:“那里就是发现木板的地方,低潮期时,那块礁石会完全露出水面,咱们就在那里展开工作。现在离低潮期还有一个小时,咱们先检查攀岩装备,做好准备。”

 林野和苏晓立刻开始检查攀岩装备——安全绳、安全带、岩钉枪,确保每一件装备都完好无损。苏晓看着陡峭的悬崖,心里有些紧张:“悬崖这么高,下去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咱们互相配合,确保安全。”

 “放心,”林野拍了拍苏晓的肩膀,“我之前在山区考古时爬过类似的悬崖,咱们按照步骤来,先打岩钉,再慢慢往下放,不会有问题。”

 一个小时后,低潮期开始,海水渐渐退去,悬崖下的礁石区露出水面。林野和苏晓穿上安全带,系好安全绳,卡里姆所长和两名摩洛哥考古队员在悬崖上拉着安全绳,确保他们的安全。林野先用岩钉枪在悬崖上打了几个岩钉,固定好安全绳,然后慢慢往下爬,苏晓紧跟在后面。

 爬到悬崖下的礁石区,林野立刻拿出青铜罗盘,在发现木板的礁石周围开始检测。当罗盘靠近一块黑色的木板残片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中国明代船舶木材的信号有60%的相似度,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距今约580年,正好是明代中期。

 “是明代的木材!”林野兴奋地喊道,“年代和明代中期一致,榫卯结构也是明代造船工艺,这块木板肯定是明代船舶的残体!”

 苏晓立刻用便携式信号检测仪扩大检测范围,在周围的礁石缝隙中又发现了更多的木材信号,还有少量的瓷器信号。“这里有大量的木材信号,还有瓷器信号!”苏晓激动地说,“很可能有一艘完整的明代船舶残体埋在礁石缝隙中,咱们赶紧清理,争取在低潮期结束前找到更多文物。”

 卡里姆所长和两名队员也爬了下来,四人立刻开始清理礁石缝隙中的泥沙。苏晓用小铲子小心地清理,林野则用软毛刷将泥沙刷掉,不到半小时,一块带有“燕尾榫”的木板就显露出来,旁边还有几块青花瓷残片。

 “是明代的青花瓷!”苏晓拿起瓷片,“你们看这瓷片上的‘缠枝莲纹’,是明代中期的典型风格,和马斯喀特港出土的青花瓷一致,肯定是船上的货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低潮期的时间过得很快,两个小时后,海水开始上涨,礁石区渐渐被淹没。林野和苏晓不得不停止工作,带着采集到的木板残片和青花瓷残片,顺着安全绳爬回悬崖上。虽然工作时间短暂,但收获颇丰——不仅确定了木板是明代船舶的残体,还发现了明代青花瓷,为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大西洋沿岸提供了重要证据。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每天都抓住低潮期的时间,下到礁石区展开工作。他们用青铜罗盘和信号检测仪,在礁石缝隙中发现了更多的明代船舶残体——包括船板、桅杆残段、船钉,还有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永乐通宝铜钱。通过对这些文物的检测,他们确定这艘船舶是明代中期的“福船”,长度约20米,是当时中国远洋贸易的主要船型。

 “这是重大发现!”卡里姆所长看着出土的文物,激动地说,“这证明明代的中国商船已经到达了大西洋沿岸,把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扩大到了这里,太有历史价值了!咱们要把这些文物好好保护起来,建立一个遗址博物馆,展示这段历史。”

 在丹吉尔港工作的第五天,林野和苏晓在礁石区的中心位置,发现了一块带有铭文的船板。铭文虽然部分碳化,但依然能看清“大明宣德年间”“福州造船厂造”等字样,进一步证明了船舶的年代和产地。

 离开丹吉尔港前,林野和苏晓帮助摩洛哥考古队员建立了船舶残体保护实验室,培训了四名队员使用文物保护设备,还对出土的船舶残体和青花瓷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和修复。卡里姆所长代表摩洛哥国家考古研究所,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摩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

 “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专业技术和帮助,我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收获,”卡里姆所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申请国际考古项目,邀请中国、阿曼、斯里兰卡等国的考古团队一起,对悬崖码头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希望你们能作为核心团队参加。”

 离开摩洛哥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葡萄牙的里斯本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里斯本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少量的明代青花瓷残片,证明中国的瓷器通过丹吉尔港传入了欧洲,进一步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欧洲段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摩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丹吉尔港的明代船舶残体数据、青花瓷照片、铭文船板3d模型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海上丝绸之路大西洋终点”专题页面,用中、摩、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潮汐区考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如何利用低潮期在潮汐区进行考古工作,为沿海地区的潮汐区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国际学界的轰动。国际航海史学会专门举办了“明代中国商船与大西洋贸易”线上研讨会,邀请林野和苏晓做主题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丹吉尔港悬崖码头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遗址之一,推动更多国家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和研究中。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摩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西班牙的合作邀请:“西班牙国家考古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塞维利亚港遗址的考古数据,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欧洲南部的重要港口,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宋代到明代的瓷器,最近还发现了疑似明代的丝绸残片,但丝绸已经碳化,检测难度很大,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信号检测技术确定丝绸的年代和产地。”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塞维利亚港,明丝残片,欧陆之证”,她兴奋地说:“爷爷早就提到过塞维利亚港的丝绸残片!丝绸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要是能确定残片是明代的,就能证明中国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南部,进一步完善丝绸贸易的路线图。”

 林野看着西班牙的合作邀请,点点头:“塞维利亚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在欧洲南部的重要节点,采集那里的数据,能填补数据库中明代海上丝绸之路欧洲段的空白。而且碳化丝绸的检测难度大,咱们的青铜罗盘能检测出丝绸的纤维信号,判断年代和产地,正好能派上用场。”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西班牙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塞维利亚港遗址。不过碳化丝绸很脆弱,你们要准备好特殊的取样工具和保护材料,避免损坏残片。”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丹吉尔港的明代船舶残体照片、里斯本港的青花瓷数据小心地放进背包,还带上了特殊的丝绸取样工具、纤维检测仪和保护材料——准备应对塞维利亚港的碳化丝绸检测。苏晓看着这些装备,笑着说:“从非洲西北部到欧洲南部,咱们的数据库终于能完整展现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到欧洲的全貌了。爷爷们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欣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跨越了千年,连接了东西方,是人类文明交流的宝贵遗产。咱们去西班牙,不仅是检测丝绸残片,更是要传承这份遗产,让更多人了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辉煌历史,为新时代的文明互鉴贡献力量。”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和丝绸保护材料,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西班牙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地中海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远处的西班牙海岸线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塞维利亚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海上丝绸之路在欧洲南部的丝绸残片,有明代中国与西班牙交流的潜在证据,也有碳化丝绸检测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塞维利亚国际机场,远处的塞维利亚港在瓜达尔基维尔河的映衬下格外壮观。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塞维利亚港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塞维利亚国际机场时,午后的阳光带着伊比利亚半岛特有的温暖,远处的瓜达尔基维尔河像一条银色的绸带,缠绕着这座古老的城市。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丝绸纤维检测仪和特殊取样工具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西班牙国家考古博物馆的卡洛斯馆长举着“中西海上丝路丝绸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深棕色的皮夹克,头发梳理得整齐,笑容热情,用带着西班牙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来到西班牙!塞维利亚港的‘老船坞遗址’上周有了重大发现,清理出了一小片碳化的纤维残体,初步判断是丝绸,但碳化程度太高,我们的设备无法确定年代和产地,你们的纤维检测技术可算救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