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8章 尸易无限(173)(第3页)
西域文化传承基地的名声渐渐传开,开春后,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志愿者专程赶到格尔木。他们中有学美术的大学生,有做非遗研究的学者,还有退休的民间艺人,一到基地就跟着老艺人们忙活起来——学织西域地毯的跟着老奶奶绕毛线,学刺绣的拿着绷子练针法,学唱民歌的围在牧民老人身边记歌词,整个基地热闹得像个集市。
吴贤每天都要在博物馆和传承基地之间跑好几趟。这天上午,他刚把一批新到的文物资料放进博物馆的资料室,就听到传承基地传来一阵争执声。跑过去一看,是学美术的大学生小林和地毯老艺人马奶奶在争地毯图案的颜色搭配。
“马奶奶,这个骆驼的颜色用天蓝色肯定更好看,更有艺术感!”小林拿着画笔,指着地毯上的骆驼图案说。
马奶奶却摇着头,手里的毛线梭子没停:“不行不行,我们西域的骆驼,要用地黄色,和沙漠的颜色一样,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改。”
小林还想争辩,吴贤赶紧走过去打圆场:“马奶奶,小林是想让图案更漂亮;小林,马奶奶说的是老辈人的经验,沙漠里的骆驼,确实和地黄颜色最配,这样才真实。咱们可以试试在骆驼的鬃毛上加点浅蓝色的线条,既不丢老规矩,又有新创意,好不好?”
马奶奶和小林都点了点头。试了之后,地黄的骆驼配上浅蓝色的鬃毛,果然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多了几分灵动。马奶奶笑着说:“还是你这娃会想办法,以后有新点子,咱们可以一起商量。”
小林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马奶奶,我以后多跟您学,了解清楚西域的文化,再提创意。”
这件事让吴贤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不是守着老规矩不变,而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让老手艺适应现在人的审美,才能真正传下去。他和李建国、吴老狗商量后,决定在传承基地开设“传统与创新”workshops,邀请志愿者和老艺人一起,尝试用传统手艺做新东西——比如用西域刺绣的图案做帆布包,用地毯的纹样设计t恤,让老手艺变成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单品。
消息传出去后,很多年轻人都来报名。有个做电商的小伙子,还主动提出帮他们把这些文创产品放到网上卖:“这样不仅能让更多人知道西域手艺,还能帮老艺人们增加收入,让他们更有动力教手艺。”
第一批文创产品上线那天,吴贤守在电脑前,紧张得手心冒汗。没想到刚上线半小时,帆布包就卖出去了五十多个,t恤也卖了三十多件。马奶奶看着手机上的订单,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我织的图案,这么多人喜欢,还能赚钱,真好!”
吴贤趁机跟老艺人们说:“以后咱们还能开发更多新产品,比如用刺绣做笔记本封面,用地毯纹样做围巾,只要大家有想法,咱们就一起试!”
就在传承基地搞得热火朝天时,博物馆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当年吴贤在格尔木遇到的铁匠师傅。他背着一个工具箱,一进门就拉着吴贤的手说:“娃,我听说你搞了个文化基地,专门传手艺,我也想来帮帮忙。我这手艺虽然不是西域传统的,但能帮着打些做手艺用的工具,比如刺绣的针、地毯的梭子,都能做得更顺手。”
吴贤又惊又喜,赶紧把铁匠师傅带到传承基地,介绍给老艺人们。马奶奶拿着铁匠师傅打的梭子,试了试说:“这梭子打磨得光滑,用着不磨手,比我以前用的好多了!”
铁匠师傅笑得眼睛都眯了:“以后你们需要啥工具,跟我说,我免费给你们打!”
有了铁匠师傅的帮忙,老艺人们做活更方便了。传承基地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有国外的文化机构联系他们,想邀请老艺人们去国外做文化交流。吴老狗却摇了摇头:“我们的手艺是在这片戈壁滩上长起来的,先把国内的传承做好,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再出去也不迟。”
这天,吴贤正在博物馆整理游客留言,李建国匆匆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吴贤,好消息!国家文物局要在全国选几个文物保护单位,做‘文物+文旅’融合试点,咱们九层妖楼保护站入选了!以后咱们可以在保护站周围,搞一些合规的文旅项目,比如组织游客参观博物馆、体验传统手艺,既能让更多人了解文物和文化,又能为保护站增加收入,反哺文物保护。”
吴贤激动得跳了起来:“太好了!这样一来,不仅能让更多人来了解九层妖楼,还能让传承基地的手艺被更多人看到,说不定能吸引更多人来学手艺!”
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们开始筹备文旅项目。首先是改造保护站周围的基础设施,修了几条通往博物馆和传承基地的步行道,路边种上了耐旱的沙棘和红柳;然后是设计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博物馆听讲解员讲九层妖楼的故事,在传承基地跟着老艺人学做简单的刺绣或地毯纹样,还能品尝当地牧民做的奶茶和馕。
第一个文旅团来的那天,吴贤特意穿上了马奶奶亲手织的西域花纹马甲,带着游客们参观。在博物馆,游客们围着丝绸之路古地图,听得入了迷;在传承基地,孩子们跟着马奶奶学织简单的地毯图案,笑得格外开心;傍晚时分,大家坐在保护站的院子里,喝着奶茶,听牧民老人唱古老的西域民歌,戈壁滩的晚风里,满是文化的气息。
一个来自广州的游客,在留言本上写道:“以前总觉得文物是冷冰冰的,直到来到这里,才知道文物背后有这么多温暖的故事,还有这么多可爱的人在守护。以后我会带更多朋友来,让他们也感受这份珍贵的文化。”
文旅项目的成功,让保护站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吴贤和李建国商量后,决定用这笔钱做两件事:一是给老艺人们涨补贴,让他们能安心传手艺;二是在附近的村子里建一个“文化书屋”,放一些关于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书籍,方便村民和孩子们阅读。
文化书屋建成那天,村里的孩子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抱着书不肯放手。有个叫阿依古丽的小姑娘,每天放学后都会来书屋看书,还跟吴贤说:“吴叔叔,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保护文物,传手艺。”
吴贤摸了摸她的头:“好啊,那你要好好读书,多学知识,以后才能更好地做这些事。”
这天晚上,吴贤和爷爷坐在博物馆的院子里,看着远处的星空。吴老狗手里拿着那把青铜刀,轻轻摩挲着:“贤儿,你做得比爷爷好。爷爷当年只是想守住妖楼里的文物,而你不仅守住了文物,还让背后的文化活了起来,让更多人喜欢上了这片土地的历史。”
吴贤靠在爷爷肩上,看着博物馆的灯光:“爷爷,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我们还要做更多事,比如把西域的故事编成绘本,让更多孩子了解;把老艺人们的手艺拍成纪录片,让更多人看到。”
吴老狗点点头:“好,爷爷支持你。只要咱们心里装着文物,装着文化,就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
没过多久,吴贤真的开始筹备绘本和纪录片。他邀请了小林和其他学美术的志愿者,一起把九层妖楼的故事、丝绸之路的传说,画成了彩色绘本;又联系了电视台的朋友,来拍摄老艺人们的手艺传承故事。
绘本出版后,很快就被列入了当地中小学的课外读物。孩子们拿着绘本,看着里面的故事,对九层妖楼和西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纪录片播出后,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通过屏幕,看到了老艺人们的坚守和志愿者们的付出,纷纷表示想来格尔木,亲身感受这份文化魅力。
这天,吴贤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是之前那位研究中亚历史的英国教授寄来的。信里说,他把九层妖楼的文物资料和西域文化传承的故事,介绍给了国外的文化机构,很多国外的学者和游客都对这里产生了兴趣,还问能不能和保护站开展文化交流合作。
吴贤拿着信,去找李建国和爷爷商量:“现在有国外的机构想和我们合作,咱们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把西域文化介绍到国外去,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有这么珍贵的历史和文化。”
李建国点点头:“但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文物保护是底线,文化交流要在合规的前提下进行,不能让咱们的文化受到损害。”
吴老狗也说:“对,交流可以,但咱们的根在这里,不能忘了本。”
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先和国外的文化机构开展线上交流,分享文物研究成果和文化传承故事。第一次线上交流会那天,吴贤用英语介绍了九层妖楼的历史和文物保护工作,老艺人们还现场展示了刺绣和地毯编织手艺。国外的学者和观众看得入了迷,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太神奇了!中国的西域文化太有魅力了!”“以后一定要去格尔木,亲眼看看这些珍贵的文物和手艺!”
线上交流的成功,让吴贤更有信心了。他开始计划,等以后条件成熟,再邀请国外的朋友来格尔木实地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文化魅力。
这天,吴贤正在博物馆整理新到的绘本,阿依古丽蹦蹦跳跳地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幅画:“吴叔叔,你看我画的九层妖楼!我以后也要当文物守护者,还要把西域的故事画成更多绘本,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看到!”
吴贤接过画,画上的九层妖楼被涂成了金色,周围有很多小朋友,手里拿着画笔和刺绣针,脸上满是笑容。他看着画,又看了看阿依古丽认真的眼神,心里突然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路还很长,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有像阿依古丽这样的孩子,有老艺人们的坚守,有志愿者们的付出,有越来越多热爱文化的人加入进来,这份珍贵的历史和文化,就一定能永远传承下去,在时光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博物馆的屋顶上,也洒在阿依古丽的画上。吴贤握着阿依古丽的手,指着远处的九层妖楼说:“阿依古丽,以后这里的故事,就交给你们了。”
阿依古丽用力点点头,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吴叔叔,我一定会的!”
戈壁滩上的风轻轻吹过,带着沙棘的清香,也带着文化传承的希望。吴贤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知道,新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