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9章 尸易无限(174)(第3页)
有一位做儿童绘本出版的编辑,看完短片后,专门从北京赶到格尔木,找到吴贤和阿依古丽,希望能把阿依古丽画的九层妖楼故事,出版成正式的儿童绘本。“这些画充满了童真,又能传递文物保护的理念,肯定能让更多孩子喜欢,”编辑翻着阿依古丽的画稿,兴奋地说,“我们还可以邀请你和孩子们一起,参与绘本的文字创作,把你们的经历和故事写进去。”
阿依古丽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接下来的几个月,她和其他几个“小小守护者”,利用周末和放学后的时间,跟着编辑一起打磨绘本内容。他们把在九层妖楼的见闻、在北京和英国的经历,都写进了绘本里,还加入了很多文物保护的小知识,比如“不能乱摸文物”“要爱护历史遗迹”等。
绘本出版那天,保护站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发布会。阿依古丽穿着新衣服,站在台上,手里拿着刚出版的绘本,开心地对大家说:“我希望每个看到这本书的小朋友,都能喜欢九层妖楼,喜欢我们的西域文化,都能成为文物的守护者!”
绘本很快就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不仅在国内热销,还被翻译成了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很多国外的小朋友,通过这本绘本,第一次知道了中国有一座神奇的九层妖楼,知道了在遥远的戈壁滩上,有一群孩子在守护着珍贵的文物和文化。
随着绘本的热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九层妖楼和西域文化。有一家知名的儿童教育机构,主动联系保护站,希望能合作开发“文物保护主题课程”,把绘本里的故事和知识,融入到中小学的课外教育中。吴贤和李建国很重视这个合作,他们和教育机构的老师一起,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课程,比如“跟着绘本学文物知识”“动手做西域手工艺品”“模拟考古小体验”等,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爱。
课程在几所试点学校推出后,反响非常好。有个老师反馈说:“以前孩子们对文物保护没什么概念,上完课后,他们不仅知道了九层妖楼的故事,还会主动提醒身边的人,要爱护文物。有一次去博物馆参观,孩子们还当起了‘小小讲解员’,给其他游客讲文物知识,特别自豪。”
这天,吴贤正在保护站整理“文物保护主题课程”的反馈资料,李建国匆匆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吴贤,好消息!国家文物局把我们的‘小小守护者’项目,列为全国文物保护示范项目,还准备在全国推广我们的经验!以后会有更多地方的孩子,能像咱们这里的孩子一样,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
吴贤接过文件,激动得手都在抖。他想起刚开始做“小小守护者培训班”时,只有20多个孩子,没想到现在能成为全国示范项目,能影响更多人。“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吴贤感慨地说,“有老艺人们的坚守,有孩子们的热情,有这么多支持我们的人,我们才能走到今天。”
就在“小小守护者”项目推广之际,九层妖楼的八层和九层勘察工作,也正式启动了。这次勘察,国家文物局派来了专业的考古团队、地质团队和文物保护团队,还带来了最先进的设备,比如可以深入狭窄空间的探测机器人、能精准分析文物成分的光谱仪等。
勘察工作开始前,团队专门召开了动员大会。考古队的队长说:“九层妖楼的八层和九层,保存着很多未被发现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这次勘察不仅要做好文物的保护和记录,还要深入研究古代西域的文化和历史,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提供更多的证据。”
吴老狗作为最熟悉九层妖楼的人,被邀请担任勘察队的顾问。他每天都跟着勘察队,一起进入妖楼,给队员们讲解妖楼的结构和历史背景。有一次,在勘察八层时,探测机器人发现了一个隐藏的石室。吴老狗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个石室可能是当年存放重要文献的地方,他提醒队员们:“石室里的文物可能很脆弱,打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做好保护措施。”
队员们按照吴老狗的建议,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石室。里面果然存放着很多竹简和丝绸文献,虽然有些已经碳化,但大部分还保存完好。文物保护团队立刻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现场加固和封装,然后送到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修复和研究。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勘察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除了发现大量的文献,队员们还在九层的不死泉附近,发现了一座小型的祭祀遗址,遗址里有很多青铜器物和陶俑,上面刻着精美的西域图腾。考古专家说:“这个祭祀遗址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代西域的祭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也进一步证明了九层妖楼在古代西域的重要地位。”
勘察成果很快就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学者和文物爱好者,都希望能有机会近距离了解这些新发现的文物和遗址。吴贤和李建国商量后,决定在博物馆里开设“九层妖楼新发现特展区”,把勘察中发现的部分文物复制品、遗址照片和视频,展示给公众,让更多人了解勘察成果,感受西域文化的魅力。
特展开幕那天,来了很多人。吴老狗站在祭祀遗址的照片前,给大家讲解着古代西域的祭祀习俗;阿依古丽和其他“小小守护者”,则在文献复制品展区,给游客们讲竹简上的故事。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看完展览后,拉着吴贤的手说:“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啊!这些新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西域历史的认知,更让年轻人看到了文物保护的意义。只要一代代人坚持下去,我们的文化就不会断代。”
随着勘察工作的结束,九层妖楼的保护和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家文物局决定,在保护站的基础上,建立“九层妖楼考古遗址公园”,把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旅游体验结合起来,让更多人能走进九层妖楼,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遗址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很多企业主动捐款捐物,帮助建设公园的基础设施;附近的牧民也积极参与,有的帮忙植树种草,有的加入了公园的安保队伍,共同守护这片珍贵的历史遗迹。
在建设遗址公园的同时,吴贤和李建国还在筹划一件大事——举办“首届西域文化传承节”。他们希望通过这个节日,汇聚全国各地的文化传承者、学者、艺术家和“小小守护者”,一起交流文化传承的经验,展示西域文化的魅力,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传承节举办的消息一传开,就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有来自新疆的民间艺人,带着自己制作的乐器和歌舞节目;有来自甘肃的非遗传承人,展示着古老的剪纸和泥塑手艺;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小守护者”,带着自己的作品和故事,汇聚到格尔木。
传承节开幕那天,格尔木的广场上热闹非凡。舞台上,新疆的艺人演奏着欢快的乐曲,舞者们跳着热情的西域舞蹈;舞台下,非遗传承人们展示着手艺,孩子们围在周围,好奇地学习;“小小守护者”们则拿着自己的绘本和手工艺品,向大家介绍文物保护的故事。
吴贤站在广场中央,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几年前,自己刚来到格尔木时,只是想找到爷爷,没想到现在,竟然能和这么多人一起,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努力,能让西域文化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
就在这时,阿依古丽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画,兴奋地说:“吴叔叔,你看!这是我画的传承节,有跳舞的、有做手工的、还有很多小朋友,以后我们每年都要办传承节,让更多人喜欢西域文化!”
吴贤接过画,看着上面充满活力的场景,笑着说:“好啊,我们每年都办,让西域文化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里发芽、开花。”
传承节持续了三天,每天都充满了欢乐和感动。很多人在离开格尔木时,都依依不舍地说:“下次我们还要来,还要参加传承节,还要看九层妖楼,还要和‘小小守护者’们一起,守护我们的文化。”
传承节结束后,吴贤收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和邮件,有表达感谢的,有分享文化传承经验的,还有申请加入“小小守护者”队伍的。有一位来自云南的小朋友,在信里写道:“我看完你们的绘本,又看了传承节的报道,特别想成为‘小小守护者’。我们这里有很多古老的少数民族村寨和文物,我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守护它们,把我们的民族文化讲给更多人听。”
吴贤把这些信件和邮件,都整理好,放在博物馆的“交流展区”里,让更多人看到,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力量,正在全国各地传递。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人加入进来,会有更多的“小小守护者”,守护着祖国大地上的每一处文物,每一种文化。
这天晚上,吴贤和爷爷、李建国,还有几个“小小守护者”,坐在保护站的院子里,看着远处的九层妖楼。夜色中,妖楼的轮廓隐约可见,像一位沉默而坚定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守护着不朽的文化。
吴老狗手里拿着那把陪伴了他几十年的青铜刀,轻轻摩挲着,感慨地说:“我守了妖楼二十年,以前总担心这些文物和文化会被遗忘,现在看到这么多人在守护,看到孩子们这么有热情,我就放心了。”
李建国看着孩子们,笑着说:“文化的传承,关键在年轻人。这些孩子,就是文化传承的希望,是文物保护的未来。只要他们在,我们的文化就会永远流传下去。”
吴贤看着身边叽叽喳喳讨论着下次要去哪里交流的孩子们,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新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有这份坚守和热爱,只要有这些可爱的孩子和可敬的人们,这条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戈壁滩上的风轻轻吹过,带着沙棘的清香,也带着文化传承的希望。远处的星星,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这片土地,注视着守护这片土地的人们。而吴贤和他的伙伴们,也将继续在这条充满希望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书写更多关于守护、关于传承、关于文化的美好故事,让西域文化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照亮中华文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