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0章 尸易无限(175)(第3页)

“吴叔叔,你看!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寄来的邮件!”阿依古丽举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研究中心的学术报告厅。正在和专家们讨论西域三镜研究报告的吴贤立刻停下话头,接过平板——邮件标题清晰写着“九层妖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确认函”,正文里详细说明,经过多轮评审,九层妖楼正式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是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融的独特见证,展现了古代西域与中原文化共生共荣的历史脉络”。

整个报告厅瞬间沸腾起来。吴老狗拄着拐杖站起来,双手微微颤抖地抚摸着桌上的西域三镜复刻模型,眼眶通红:“没想到啊,我守了一辈子的妖楼,真的能被全世界认可……”研究中心的老专家们也激动地互相拥抱,一位白发苍苍的考古学家说:“这不仅是九层妖楼的荣耀,更是所有为西域文化保护付出努力的人的荣耀!”

消息很快传遍了格尔木,甚至整个青海。当天下午,九层妖楼考古遗址公园门口就聚集了大批群众,有当地牧民、博物馆志愿者,还有专程从西宁赶来的学生。大家举着“恭喜九层妖楼申遗成功”的横幅,围着吴贤和“小小守护者”们欢呼,马奶奶还带着几个老艺人,现场织起了印有“世界遗产”字样的西域地毯,牧民老人们则唱起了欢快的祝酒歌,戈壁滩上满是喜庆的氛围。

申遗成功后,九层妖楼的国际关注度大幅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派专员来格尔木考察,实地了解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在参观研究中心时,专员看到“小小守护者”们正在制作西域三镜主题的剪纸,忍不住蹲下来和孩子们交流。阿依古丽拿起自己剪的宝镜图案,用英语介绍:“这是西域宝镜,象征着中原和西域的友谊,我们要把它的故事告诉全世界。”专员连连称赞,还拍下照片分享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社交平台,配文“文化传承的希望在孩子心中”,很快收获了数十万点赞。

随着国际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项目找上门来。法国卢浮宫提出联合举办“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展”,计划将九层妖楼的文物数字模型与卢浮宫收藏的丝绸之路波斯银币、罗马玻璃器同台展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则希望邀请“小小守护者”赴日开展文化交流,让日本孩子感受西域文化的魅力;甚至有埃及考古机构主动联系,想借鉴“文物+生态+文旅”的保护模式,用于金字塔周边遗址的管理。

吴贤和李建国牵头成立了“世界遗产保护合作工作组”,专门对接这些国际项目。在筹备卢浮宫联合展览时,团队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用数字化技术,让观众直观感受西域与波斯、罗马的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的技术团队反复试验,最终开发出“沉浸式丝绸之路”vr系统:观众戴上vr眼镜,就能“穿越”到汉代,跟随骆驼商队从长安出发,经九层妖楼所在的罗布泊,一路抵达波斯集市,途中能看到商人们交换丝绸与香料、工匠们制作西域铜镜与罗马玻璃的场景,甚至能“触摸”到虚拟的西域三镜与波斯银币。

开展那天,卢浮宫展厅里排起了长队。一位法国观众体验完vr后,兴奋地对吴贤说:“以前我只知道丝绸之路是贸易通道,今天才明白它更是文化桥梁!九层妖楼的文物太神奇了,让我看到了古代不同文明是如何友好相处的。”展览持续了三个月,吸引了超过百万观众,《费加罗报》还专门刊登报道,称其“为东西方文明对话搭建了新平台”。

与此同时,“小小守护者”赴日交流活动也顺利成行。阿依古丽和其他5个孩子带着自己制作的西域手工艺品、绘制的九层妖楼绘本,走进东京的小学。在课堂上,他们教日本孩子织简单的西域地毯纹样,唱改编版的西域民歌,还一起用彩泥捏出“九层妖楼与东京塔”的创意模型。有个日本小男孩拿着自己捏的模型,对阿依古丽说:“以后我也要去中国看九层妖楼,还要和你一起保护文物!”

交流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带回了日本孩子的礼物——有绘着富士山的折扇,有写着“友谊”的书法作品,还有用和纸做的西域三镜剪纸。这些礼物被放进博物馆的“国际交流展区”,和之前来自英国、法国的礼物放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友谊墙”。

就在国际合作如火如荼开展时,研究中心传来了新的考古发现。一支由中国、法国、意大利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九层妖楼周边5公里处,发现了一处汉代西域商队驿站遗址。遗址里出土了大量中原风格的陶瓷器、西域特色的毛织品,还有几枚罗马金币,进一步证明了九层妖楼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考古队还在驿站的墙壁上,发现了用朱砂书写的西域文字,经过解读,记录的是商队往来的日期和货物清单,其中多次提到“妖楼守者”,推测当时有专门的人在九层妖楼周边守护商队安全。

“这个发现太重要了!”联合考古队的法国专家激动地说,“它填补了丝绸之路中段驿站分布的空白,也让我们更清楚九层妖楼的历史功能——它不仅是祭祀遗址,还是商队的保护站和补给点!”吴贤立刻组织团队,对驿站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并计划在遗址旁建立“丝绸之路驿站博物馆”,让游客能更直观地感受古代商队的生活。

驿站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一家来自深圳的科技公司捐赠了全套的智能展览设备,能通过全息投影,还原汉代商队在驿站休息、交易的场景;当地的牧民们则主动帮忙搬运建材,还提供了自家制作的奶制品,给施工人员补充营养。不到半年,驿站博物馆就建成开放了,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来这里参观,听讲解员讲商队与九层妖楼的故事,体验古代商队的饮食和住宿。

有一天,一位来自意大利的老人专程来到驿站博物馆,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家族日记。他激动地对吴贤说:“我的祖父是上世纪初的探险家,曾来过罗布泊,日记里写着他见过一座‘沙漠中的九层塔楼’,还提到了商队驿站。今天看到这些文物,我终于相信祖父的话是真的!这是我们家族的荣幸,能见证这段历史被保护和传承。”老人还把日记捐赠给了研究中心,为研究九层妖楼的近代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随着九层妖楼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一位着名的服装设计师,从西域地毯纹样和壁画中获取灵感,设计了一系列“西域风”高级时装,在巴黎时装周上惊艳亮相;有一支流行乐队,将西域民歌的旋律与现代音乐结合,创作了歌曲《九层妖楼的星空》,在各大音乐平台热播;甚至有游戏公司开发了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益智游戏,其中专门设计了“保护九层妖楼文物”的关卡,让玩家在游戏中学习文物保护知识。

吴贤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推动西域文化“活起来”的好机会。他和研究中心的团队一起,发起了“西域文化创新计划”,邀请设计师、音乐人、作家、游戏开发者等,围绕九层妖楼和西域文化进行创作,还设立了“西域文化创新基金”,资助优秀的文化创意项目。很快,一批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涌现出来——有以西域三镜为主题的动画电影,有记录“小小守护者”故事的纪录片,还有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九层妖楼模型拼图,深受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这天,吴贤正在研究中心审阅动画电影的剧本,阿依古丽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录取通知书——她考上了北京大学考古系,专门选择了西域考古方向。“吴叔叔,我以后要回格尔木,继续研究九层妖楼,培养更多的‘小小守护者’!”阿依古丽的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吴贤欣慰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好!九层妖楼的未来,就交给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小守护者”们逐渐长大,有的考上了考古、历史专业的大学,有的成为了博物馆志愿者,有的回到家乡当老师,把西域文化和文物保护知识教给更多孩子。当年那个寄沙棘果的小姑娘,现在成了格尔木当地小学的语文老师,她在课堂上开设了“西域故事课”,每天给学生们讲九层妖楼的传说、丝绸之路的历史,还组织学生们制作文物保护手抄报,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吴老狗的身体虽然不如以前硬朗,但每天都会去博物馆转一圈,看看展柜里的文物,和孩子们聊聊天。有时候,他还会坐在“老故事讲堂”里,给游客们讲自己当年守护九层妖楼的经历,讲那些关于文物和传承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年轻的考古学者问他:“吴爷爷,您觉得文物保护最重要的是什么?”吴老狗想了想,笑着说:“是心。只要心里装着文物,装着文化,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能成为守护者。”

这天傍晚,吴贤、李建国、吴老狗,还有阿依古丽等“小小守护者”代表,一起站在九层妖楼前,看着夕阳缓缓落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妖楼的每一层,也洒在他们的身上,温暖而耀眼。远处的戈壁滩上,红柳和沙棘随风摇曳,几只候鸟悠闲地飞过,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你说,几十年后,九层妖楼会是什么样子?”李建国望着妖楼,轻声问道。

吴贤笑了笑,看向身边的阿依古丽和其他年轻人:“我想,它会被守护得更好,会有更多人知道它的故事,会有更多孩子像阿依古丽一样,为它的传承努力。因为我们的文化,从来不是静止的,它会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中,不断焕发生机。”

阿依古丽用力点点头:“对!我们会把九层妖楼的故事,把西域文化的魅力,一直传下去,传到更远的地方,传到更久的未来!”

风从戈壁滩上吹来,带着沙棘的清香,也带着文化传承的希望。九层妖楼静静地矗立着,像一位沉默而伟大的守护者,见证着过去,也守护着未来。而吴贤和他的伙伴们,还有无数的“小小守护者”,会继续在这条文化传承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书写更多关于守护、关于友谊、关于文明的美好故事,让九层妖楼的光芒,永远照耀在丝绸之路的上空,也照耀在世界文化的星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