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2章 尸易无限(177)(第2页)

就在这时,手机响起,是来自联盟秘书处的电话——埃及、意大利、伊朗等国的专家,已经准备好启动“丝绸之路支线网络”联合考古项目,邀请阿依古丽下个月前往埃及,共同制定考古计划。

阿依古丽握着手机,看着眼前的西昆仑山遗址,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昆仑—妖楼文化线路的发现,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遗址等待探索,更多的文明故事等待发掘。而她,将带着吴老狗的嘱托,带着联盟的期望,继续沿着丝绸之路,走向更远的地方。

戈壁的风轻轻吹过,带着昆仑山的寒气,也带着文化传承的希望。阿依古丽收起青铜刀,转身向山下走去——她的脚步坚定,因为她知道,新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序幕。

阿依古丽站在西昆仑山遗址的祭祀台前,指尖拂过新修复的夯土墙,粗糙的触感里藏着岁月的温度。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冷白的光,风卷着碎石掠过峡谷,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她身后,穆罕默德正调试着便携式光谱仪,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显示,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与九层妖楼的镇妖镜,有着相同的铜矿来源。

“看来这条文化线路比我们想象中更紧密,”穆罕默德抬头看向阿依古丽,语气里满是兴奋,“从蒲犁国遗址到九层妖楼,再到汉代驿站,金属冶炼技术的传播轨迹已经很清晰了。接下来,我们是不是该去喀什老城看看?那里说不定藏着更多与这条线路相关的线索。”

阿依古丽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喀什方向。她想起艾力局长提到过,喀什老城里有一座百年老宅,宅子里保留着一面清代的壁画,壁画上画着商队穿越昆仑山的场景,画中商队的旗帜纹样,与西昆仑山遗址出土的陶片图腾有几分相似。“明天我们就去喀什老城,”她对穆罕默德说,“先找到那座老宅,或许能从壁画里找到商队的行进路线。”

第二天清晨,阿依古丽和穆罕默德跟着艾力局长,走进了喀什老城的小巷。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的土黄色建筑上,雕花的木窗棂透着浓郁的西域风情。艾力局长带着他们穿过几条小巷,在一座挂着“古居保护单位”牌子的老宅前停下:“就是这里了,这是清代喀什富商的宅院,壁画在正厅的墙壁上,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有些褪色了。”

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淡淡的尘土气息扑面而来。正厅的墙壁上,一幅近十米长的壁画占据了整面墙,虽然部分色彩已经剥落,但依然能看清画中的细节——一队骆驼商队正沿着昆仑山的峡谷前行,商队成员穿着不同样式的服饰,有的戴着中原风格的幞头,有的穿着西域的长袍,队伍最前方的旗帜上,绣着一个螺旋纹图腾,与西昆仑山遗址陶片上的纹样几乎一模一样。

“你看这里,”阿依古丽指着壁画中一处不起眼的细节,“商队旁边画着一座九层的塔楼,虽然线条简单,但很可能就是九层妖楼的写照。这说明,直到清代,九层妖楼依然是商队穿越昆仑山时的重要地标。”

穆罕默德拿出相机,对着壁画仔细拍摄:“我们可以用Ai技术还原壁画的色彩,说不定还能发现被覆盖的细节。另外,老宅里有没有保存下来的商队账簿或书信?那些文字资料可能会提供更具体的信息。”

老宅的主人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名叫买买提。听说阿依古丽他们在研究丝绸之路的文化线路,老人从箱子里翻出了一本泛黄的线装书:“这是我祖父留下的商队账簿,上面记录了清末民初我们家商队往返于喀什和北疆的路线,还有交易的商品清单。”

阿依古丽接过账簿,小心翼翼地翻开。泛黄的纸页上,用维吾尔文和汉文两种文字记录着密密麻麻的信息。其中一页写道:“光绪二十三年,自喀什出发,经叶尔羌河、昆仑山口,至妖楼附近补给,再向北行,抵乌鲁木齐,交易丝绸、茶叶、玉石……”

“太好了!”阿依古丽激动地说,“这不仅证实了清代商队确实经过九层妖楼,还明确了他们的行进路线——从喀什出发,沿叶尔羌河向上,经过西昆仑山遗址所在的峡谷,再到九层妖楼,最后进入北疆。这条路线,很可能就是汉代丝绸之路南道与北道连接线的延续。”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推测,阿依古丽团队决定沿着账簿中记录的路线,进行一次“重走丝绸之路”的实地考察。他们邀请了买买提老人作为向导,还带上了便携式考古设备,准备在沿途寻找可能存在的古代商队遗迹。

考察队从喀什出发,沿着叶尔羌河向上游行进。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的胡杨林郁郁葱葱,偶尔能看到牧民的毡房散落在草原上。买买提老人指着远处一座低矮的山丘说:“那座山叫‘商队山’,我祖父说,以前商队走到这里,都会在山下扎营,山上有很多古人留下的刻痕。”

考察队爬到山上,果然在岩石上发现了许多模糊的刻痕。有的是简单的线条画,描绘着骆驼和商队;有的是文字,虽然大部分已经风化,但仍能辨认出几个汉代的隶书字符。阿依古丽用便携式扫描仪对刻痕进行扫描,再通过Ai技术处理后,发现其中一段文字写着“蒲犁国至妖楼,三日程”,进一步证实了西昆仑山遗址(蒲犁国)与九层妖楼之间的距离和交通关系。

继续向北行进,考察队来到了一处名为“玉石滩”的地方。这里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玉石原石,买买提老人说:“以前商队都会在这里挑选玉石,带到北疆或中原去交易。我祖父的账簿里,也经常提到在这里收购玉石。”

阿依古丽蹲下身,捡起一块玉石原石。石头表面光滑,泛着淡淡的绿色。她突然注意到,玉石滩旁边的土层中,露出了一小块陶片的边缘。团队成员立刻展开挖掘,很快出土了一批汉代的陶片和青铜器碎片,其中一片陶片上,同样刻着螺旋纹图腾。

“看来这里也是古代商队的重要停留点,”穆罕默德说,“商队在这里交易玉石,同时留下了生活痕迹。这些陶片和青铜器,进一步证明了这条路线从汉代到清代一直被使用。”

考察队继续向北,越靠近九层妖楼,沿途的古代遗迹就越多。他们在一处峡谷中发现了古代商队的宿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碎片、动物骨骼和钱币;在一条干涸的河道旁,找到了一座小型的烽火台遗址,烽火台的建筑工艺与九层妖楼相似,推测是汉代用于传递军情和商队信息的设施。

当考察队终于抵达九层妖楼时,阿依古丽站在妖楼前,看着远处连绵的昆仑山,心中感慨万千。从西昆仑山遗址到喀什老城,再到沿途的商队遗迹,一条跨越千年的丝绸之路文化线路已经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这条线路,不仅连接了丝绸之路的南道与北道,更见证了中原与西域之间持续不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我们应该把这条线路的研究成果,分享给联盟的所有成员国,”阿依古丽对团队成员说,“或许其他国家的丝绸之路遗址,也存在类似的文化线路。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周边,会不会也有连接不同遗址的商队路线?意大利的古罗马遗址,是否与波斯的遗址有贸易往来的痕迹?”

穆罕默德立刻响应:“我回去后就联系埃及的考古团队,让他们调查金字塔周边的商队遗迹。另外,我们可以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库’中专门开辟一个‘文化线路’板块,整合各国的研究成果,共同还原完整的丝绸之路网络。”

回到格尔木后,阿依古丽立刻组织联盟成员国召开视频会议,分享了“喀什—昆仑—妖楼”文化线路的研究成果。各国专家纷纷表示感兴趣,埃及的考古团队提出,他们在金字塔周边发现过波斯风格的陶器,可能与古代商队路线有关;意大利的专家则提到,古罗马遗址出土的丝绸,经检测来自中国新疆,很可能就是通过类似的文化线路传播过去的。

会议决定,启动“丝绸之路跨国文化线路”联合研究项目,由中国、埃及、意大利、伊朗等国的考古团队分别负责本国境内的线路调查,再将研究成果整合到“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库”中,共同构建一个覆盖整个丝绸之路的文化线路网络。

阿依古丽负责协调中国境内的研究工作。她将团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对丝绸之路南道、北道以及连接线路上的遗址进行系统性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在新疆和田发现了一处汉代的玉石加工遗址,出土的玉石制品与喀什老城、九层妖楼等地发现的玉石风格一致,说明和田的玉石很可能是通过“喀什—昆仑—妖楼”线路,输送到北疆和中原地区;在甘肃敦煌,他们发现了一批唐代的文书,其中提到了“妖楼商队”,进一步证实了九层妖楼在唐代依然是重要的商队中转站。

与此同时,埃及的考古团队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在金字塔周边的沙漠中,发现了一条古代商队路线的遗迹,沿途出土了希腊、波斯和埃及风格的文物,说明金字塔不仅是祭祀中心,还是连接地中海与西亚、中亚的重要贸易节点。意大利的团队则在古罗马斗兽场附近,发现了一处古代的货物仓库遗址,仓库中出土的陶瓷器,经检测含有中国新疆地区的黏土成分,证明古罗马与中国西域之间存在直接的贸易往来。

这些发现,让“丝绸之路跨国文化线路”的轮廓越来越清晰。阿依古丽团队将各国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用数字技术构建了一个三维的“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网络”模型。通过这个模型,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中国的九层妖楼、西昆仑山遗址,到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古罗马遗址,再到伊朗的波斯波利斯遗址,这些看似分散的文化遗产,通过一条条商队路线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跨越洲际的文化交流网络。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文化线路网络,阿依古丽团队在九层妖楼考古遗址公园和喀什老城,分别建立了“丝绸之路文化线路体验馆”。体验馆里,通过全息投影、vr技术等手段,还原了古代商队穿越丝绸之路的场景——观众可以“跟随”商队,从喀什出发,经过西昆仑山遗址,抵达九层妖楼,再向西行,穿越中亚、西亚,最终抵达埃及和意大利,亲身感受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体验馆开放那天,喀什老城的街道上挤满了人。买买提老人带着孙子走进体验馆,当看到vr场景中,清代的商队沿着叶尔羌河向昆仑山行进时,老人激动地说:“这就是我祖父当年走过的路!现在的年轻人能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历史,太好了!”

阿依古丽站在体验馆里,看着人们沉浸在古代商队的场景中,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条跨越千年的丝绸之路文化线路,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未来,他们还会继续探索更多的文化线路,发现更多的历史秘密,让丝绸之路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