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2章 天墓无极(47)(第3页)
“小心些,石阶尽头有‘墨阵’机关,”王承彦边走边解释,“先祖为防盗墓者,用《兰亭集序》的文字排列设下陷阱,走错一步就会触发箭雨。”我们跟着他踏上石阶,壁龛里的砚台突然亮起微光,照亮了石阶上刻着的小字——正是《兰亭集序》的原文,只是部分文字被故意刻错,比如“惠风和畅”的“惠”字少了中间的“口”,“天朗气清”的“朗”字多了一点。
“这些错字是机关的关键,”王承彦指着“惠”字,“需用兰亭墨将错字修正,才能继续前行。”周明远从背包里取出随身携带的瓷制砚台,王承彦倒入兰亭墨,青禾用青铜钥匙小心地蘸取墨汁,按照王承彦的指点,将“惠”字的“口”补全,“朗”字的多余一点抹去。每修正一个错字,石阶就向前延伸一段,直到最后一个“乐”字修正完毕,前方出现一扇刻满书法纹路的石门。
石门中央刻着一个巨大的“墨”字,四周环绕着“真、草、隶、篆”四种书体的“魂”字。“这是‘四体墨魂门’,”王承彦说,“需四人分别用对应书体书写‘魂’字,才能开启。许兄懂鉴宝,想必对书法也有研究;陈老爷子阅历深厚,隶书应能驾驭;青禾姑娘的青铜钥匙可作笔,篆书刚劲;我来写草书,最显兰亭真意。”
我们四人分别站在石门四周,王承彦率先提笔,草书的“魂”字笔走龙蛇,墨色在石门上晕开时,草书纹路率先亮起;我接着用楷书书写,力求工整端庄,与草书形成刚柔并济之势;陈九爷的隶书沉稳厚重,笔画间带着岁月的沧桑;青禾则用青铜钥匙蘸墨,篆书的“魂”字线条圆润,与碑刻纹路完美融合。四个“魂”字刚写完,石门缓缓打开,露出一间约二十平方米的密室。
密室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个紫檀木匣,匣内铺着朱砂色的绢布,静静躺着一卷泛黄的绢本,上面是《兰亭集序》的摹本——墨色浓淡相宜,笔法流畅自然,“之”字的写法各不相同,正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神龙本”风格。更令人惊叹的是,绢本下方压着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没有文字,只有一层细腻的墨膜,正是兽骨册上提到的“墨魂碑”。
“这墨魂碑是用会稽山的墨石制成,”王承彦轻抚碑面,“碑内藏着王羲之的真迹残片,只有用兰亭墨涂抹碑面,残片才能显现。”周明远立刻取出瓷砚,王承彦倒入兰亭墨,青禾用钥匙蘸墨均匀地涂抹在碑上。随着墨膜逐渐渗透,碑面上果然浮现出几行残缺的字迹,笔画间带着王羲之特有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韵味。
“是《兰亭集序》的真迹残片!”我激动地说,“虽然只有几行,但墨色、笔法都与史料记载的真迹特征吻合,这对研究王羲之的书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就在我们仔细研究残片时,密室的入口突然传来“轰隆”一声巨响,石门被人从外面封死,头顶的石缝中开始渗出刺鼻的烟雾。
“不好!是迷烟!”陈九爷立刻捂住口鼻,“肯定是寻古会的残余势力,他们竟然跟到了这里!”王承彦迅速从怀中取出一枚玉佩,塞入石壁的凹槽中,密室西侧的墙壁缓缓打开,露出一条狭窄的通道:“这是先祖留下的逃生通道,通往兰亭的‘墨池’。”
我们沿着通道快步前行,通道内弥漫着墨香,墙壁上刻着历代王氏后人临摹的《兰亭集序》。走到通道尽头,眼前出现一个圆形的水池,池水漆黑如墨,正是“墨池”。“墨池下有暗渠通往外面,但需要有人留下断后,”王承彦说,“我留下,你们带着墨魂碑和真迹残片先走。”
“不行,要走一起走!”青禾握紧青铜钥匙,“我有办法挡住他们。”她将钥匙插入通道壁的凹槽,通道顶部的石块开始松动:“这是‘断龙石’,我启动机关后,你们立刻从墨池下去,我随后就到。”
我们来不及多劝,青禾已经按下机关,石块开始往下坠落。周明远将墨魂碑和真迹残片装入防水的瓷盒,率先跳入墨池;我和陈九爷、王承彦紧随其后。墨池的水虽然漆黑,却异常清澈,水下果然有一条宽约一米的暗渠。我们沿着暗渠游了约十分钟,终于从兰亭外的一条小溪浮出水面。
刚上岸,就看到青禾从远处跑来,身上沾着些许灰尘:“断龙石挡住了他们,暂时安全了。但我在通道里看到他们的装备,不像是寻古会的人,倒像是国际走私团伙——他们手里拿着专业的文物探测仪,目标应该是墨魂碑里的真迹残片。”
王承彦脸色凝重:“近些年总有走私团伙觊觎兰亭的文物,这次他们肯定是冲着真迹残片来的。墨魂碑不能留在兰亭,必须找个安全的地方保管。”我们决定将墨魂碑和真迹残片暂时交给绍兴市博物馆,由专业人员进行保护和研究。
在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里,专家们用特殊的仪器对真迹残片进行了检测,确认残片的年代为东晋,与王羲之的生活时期吻合,墨料中还含有会稽山特有的矿物质,进一步证明了残片的真实性。“这是近年来书法文物领域的重大发现,”博物馆馆长激动地说,“有了这些残片,我们对《兰亭集序》真迹的研究又进了一步。”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协助博物馆对墨魂碑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碑的底部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暗格,里面藏着一卷唐代的“书法技法手册”,记录了王羲之的笔法秘诀,比如“中锋用笔”“藏露结合”等,对现代书法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离开绍兴前,王承彦送给我们一支用会稽山竹制成的毛笔,笔杆上刻着“兰亭真意”四个字:“这支笔能吸附兰亭墨,以后遇到与书法相关的秘藏,或许能派上用场。兰亭的墨魂,以后就拜托你们多守护了。”我们握着毛笔,站在兰亭的曲水流觞池边,看着远处的群山,心中明白,书法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守护。
兽骨册的光带此时又有了新的指向,这次落在山东曲阜的孔庙,标注着“孔府秘藏,藏有‘至圣先师玉印’,需以‘仁义礼智信’五德启之”。陈九爷翻看着爷爷的笔记,上面画着孔庙大成殿的草图,旁边写着“孔府玉印,乃孔子后裔所制,印文为‘受命于天,斯文在兹’,是儒家文化的象征”。
我们驱车前往曲阜,抵达时正值深秋,孔庙内的古柏叶子已经泛黄,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大成殿的琉璃瓦上,泛着金色的光泽。按照兽骨册的指引,我们来到孔府的“后堂楼”,这里是孔氏后人居住的地方,现在已改为文物陈列室。
在陈列室的一角,我们遇到了孔氏第七十七代传人孔令谦,他正在整理一批清代的儒家典籍。听说我们在寻找“至圣先师玉印”,他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孔府秘史》:“玉印藏在孔庙大成殿的‘圣人龛’下,需用‘仁义礼智信’五德对应的文物作为钥匙——仁对应《论语》真本,义对应青铜剑,礼对应祭器,智对应竹简,信对应玉璧。”
我们跟着孔令谦来到大成殿,殿内供奉着孔子的牌位,圣人龛位于牌位的下方,龛门紧闭,上面刻着“仁义礼智信”五个篆字。孔令谦从孔府博物馆取出五件文物:一本唐代的《论语》残本、一把春秋时期的青铜剑、一件汉代的祭器、一卷战国时期的竹简、一块宋代的玉璧。
“需按‘仁义礼智信’的顺序,将文物依次放在龛门的凹槽中,”孔令谦说,“每放一件文物,龛门就会打开一道缝隙,五件文物全部放完,龛门才能完全打开。”我们按照他的指点,先将《论语》残本放在“仁”字凹槽中,龛门发出轻微的响声,打开了一道缝隙;接着放入青铜剑,对应“义”字,缝隙又扩大了一些;然后是祭器、竹简、玉璧,直到最后一件玉璧放入,龛门缓缓打开,露出一个紫檀木盒。
木盒内铺着红色的绒布,里面放着一枚白玉印章,印文为“受命于天,斯文在兹”,正是“至圣先师玉印”。玉印的质地温润,印文的笔法庄重典雅,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枚玉印是孔氏家族的传家宝,也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孔令谦说,“历代孔氏后人都用它来祭祀孔子,传承儒家思想。”
就在我们准备将玉印交给孔府博物馆时,博物馆的警报突然响起,一名保安匆匆跑来:“不好了!有一伙人闯进了文物库房,抢走了一批儒家典籍!”我们立刻赶到库房,只见库房的玻璃展柜被砸碎,地上散落着一些典籍的残页,角落里留下一个黑色的背包,里面装着一台文物探测仪——与我们在兰亭遇到的走私团伙的装备一模一样。
“他们的目标肯定是至圣先师玉印,”孔令谦说,“典籍只是诱饵,想引我们离开大成殿,趁机抢夺玉印。”我们立刻返回大成殿,果然看到几个穿着黑色衣服的人正在试图撬取圣人龛,王警官带领的警员已经赶到,与他们展开了搏斗。
青禾用青铜钥匙挑落一人手中的撬棍,周明远用随身携带的瓷片砸中另一人的手腕,我和陈九爷则护住玉印,防止他们抢夺。孔令谦拿起青铜剑,对着走私团伙大喝:“儒家圣地,岂容尔等放肆!”走私团伙见势不妙,想要逃跑,却被警员团团围住,最终全部被抓获。
在审讯中,走私团伙交代,他们受一个国际文物走私组织的指使,专门抢夺华夏文明的重要文物,之前的佛眼琉璃、宋瓷母范、墨魂碑残片都是他们的目标,这次的至圣先师玉印更是他们计划中的关键文物。“他们想将这些文物卖到国外,赚取巨额利润,”王警官说,“幸好我们及时阻止,才没让文物外流。”
我们将玉印和抢回的典籍交给孔府博物馆,孔令谦送给我们一套《论语》注本,上面有历代孔氏后人的批注:“希望你们能通过这套注本,更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传承下去。”我们握着注本,站在孔庙的大成殿前,看着远处的孔子像,心中明白,儒家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兽骨册的光带此时又指向了新的方向,这次落在陕西西安的碑林博物馆,标注着“碑林秘藏,藏有‘秦代篆书碑’,需以‘书同文’之法启之”。我们知道,新的旅程又要开始了,西安碑林作为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藏着无数的书法瑰宝,那里的秘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