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狂生!(第2页)

他沉痛地指出:“庙堂之高,或不知阡陌之痛;清议之雅,或难察黎庶之艰。”

“长此以往,民心渐离,如禾苗之失水,此岂非‘寡助’之渐乎?其所谓‘寡助’,非天弃之,实黎庶离心,相助者寡也!”

文章最后,他也提出了极其朴素的“得道”之法。

“轻徭薄赋,使耕者足食;抑制豪强,使市井得安;严惩贪墨,使吏治清明;广开言路,使下情能达天听。如此,则民心自暖,如百川归海,‘多助’不求而至。”

房考官只觉得心中升起无限悲怆,心潮翻涌又觉心惊肉跳,翻来覆去,他是越看越满意。

这文章简单却带着他人难有的真挚情感,仁义礼教可以装出来,感情却是难伪装,尤其是这种充沛热烈的情感。

房考官捋着长须,暗暗点头,口中忍不住感叹:“庙堂与阡陌,相隔岂止千里?民心如水,载舟覆舟,失其滋养,则‘多助’成空谈矣。此论切中‘寡助’之要害,深得‘得道多助’之本意啊!”

提笔,他的手悬在半空,定了定神,在卷首画了圈,批语:

“哀民生之多艰,悯黎庶之倒悬。立论于阡陌,见解深切!文风质实,情真意切,字字血泪,发人深省。”

贴上蓝签时,他又惋惜地摇摇头,答卷之人有那悲天悯人之心,可他却知道,要做到他所思所想,终究是难。

将卷子放好,他自知这份卷子的命运已不在自己掌控之中了,感慨颇深,最终却只能祈祷此人日后有一片坦途。

就在同一时间,江停的卷子也终于落到了同考官手中。

这是一位资深同考官,也是一位见惯风浪的老翰林,名为邹慎,字维允。

从看到破题那句“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助之所聚,非权柄可强求也”开始,邹慎眉头就未曾舒展过。

“真是好大的口气!”呢喃一句,他继续往下读。可越往下读,他的脸色越是复杂,呼吸都忍不住急促起来。

读到痛斥“庙堂之上,或有衮衮诸公,结党营私,视民瘼如无物;或汲汲于权柄倾轧,置社稷于险地!”时,他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此子真是胆大包天!”邹慎皱着的眉头在看到段落最后又忍不住松开,只因他看到了一句话——此等行径,于圣天子垂拱而治、宵衣旰食之际,尤显其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