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章 一个想防守,一个想进攻!(第2页)
范增缓缓抬起头,苍老但依旧锐利的目光先是扫过跃跃欲试的项羽,最后定格在易小川脸上,声音低沉而缓慢:“此计……兵行险着,剑走偏锋。利极大,弊亦极险。小川,你且详细道来,如何确保奔袭之隐蔽?如何保障粮道之畅通?阳平关守备虚实如何?若高要反应迅速,派精锐回援,我军又当如何应对?”
一连串尖锐而务实的问题,如同冰水,泼向了刚刚燃起的火焰,却也标志着这位老谋深算的军师,真正开始严肃考量这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计划。一场关于阳平关的激烈辩论,
范增沉默地听着易小川激昂的分析,内心却如同被巨石压住,沉重无比。他承认,易小川关于阳平关的战略构想,确实充满了想象力,其潜在的战略价值——打开汉中门户,威胁高要腹地,甚至可能迫使高要分兵回援——极具诱惑力。这份诱惑力之大,甚至让一向求稳的他,也不得不承认其理论上的巨大吸引力。
对于范增而言,这份诱惑背后潜藏的风险,足以让他脊背发凉。他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战略思想,依旧是“稳”字当头。 易小川的计策,听起来美妙,却并非万无一失的必胜之局。
它充满了太多的“如果”和“可能”:如果奔袭路线被高要的探子察觉?如果阳平关守军比预想的顽强,久攻不下?如何高要的反应速度远超预期,迅速调集精锐回援,将深入敌后的楚军精锐反包围?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一场灾难性的失败。
而这场失败的结果,是范增绝对无法承受的——葬送楚军赖以生存的核心精锐! 如今的楚军,看似在项羽的带领下声势渐隆,招募了不少新兵,但其真正的脊梁骨,依然是跟随项梁起兵、历经多次血战幸存下来的那批老兵。
他们是军中的骨干,是士气的源泉,是项羽指挥系统的延伸。一旦这些百战精锐在千里奔袭、攻坚不利或陷入重围中折损殆尽,楚军将立刻元气大伤,甚至可能一蹶不振。这个代价,对于正处于关键成长期、强敌环伺的楚军来说,无异于自毁长城。胜利的果实固然诱人,但失败的深渊,更是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