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要因地制宜,才是关键!

听到父亲情绪低落的话,赵承平也是陷入沉思。

 这段时间,他也是在观察赵家村的环境。

 的确很落后。

 在山头上看,村子坐落在连绵的山坳中,四周被贫瘠的土地包围,鲜有绿意盎然的景象。

 村民们居住的多是简陋的土坯房,屋顶覆盖着破旧的瓦片,有的甚至漏风漏雨,排列无序,显得杂乱无章。

 由此可见,赵家村人居环境很差。

 环顾四周,村道狭窄,坑洼不平,到了雨天,更是泥泞不堪。

 不仅是道路,赵承平还了解到医疗条件以及教育条件也很落后,很多村民要去外地上学和看病。

 由此可知,赵家村的基础设施很落后。

 再看村民们,黝黑的脸,说明他们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从事着最低级的作物生产活动。

 而且,他们衣着朴素,一件衣服看上去已经穿了很多也舍不得换,可想而知,村民们的收入之低。

 除了农业,云溪村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年轻力壮的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以寻求更好的生计。

 然而,由于教育水平有限,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薪且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依靠着微薄的农业收入艰难度日。

 赵承平知道,要改变赵家村贫困的现状,关键在于经济。

 而对于一个落后的贫困村而言,发展经济就是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发展支柱型产业。

 只有这样,才能带领赵家村的村民脱贫增收。

 可是,赵家村现在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

 赵德汉问道:“承平,你在想什么?”

 赵承平说道:“爸,我觉得,如果想改变赵家村贫困落后的现状,应该从经济入手,重点是发展支柱型产业,只有让村民们的钱包都鼓起来,才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赵德汉叹息道:“你说的这些我又何尝不知道,你爸我之前好歹是个处长,扶贫文件也接触过不少,但不是每个地方的经验都可以借鉴的。”

 “每个地方都有特点,要因地制宜,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