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朝堂惊决断(第2页)
朱厚照看向王琼问道:“卿如何计较?”
王琼答道:“臣以为,当立即下旨,革去李荣都指挥使职衔,锁拿进京,交三法司严鞫!同时,由都察院或刑部选派得力科道、司官,星夜兼程赶赴辽东,一面接管军务,安抚军民,一面彻底清查其历年罪状!雷霆手段,方能震慑宵小,肃清边患!若迁延日久,恐其闻风销毁罪证,串供翻案,甚至……铤而走险!”
王琼的意思也很简单李荣案正是整饬纲纪、树立朝威的良机,岂能首鼠两端?
朱厚照随即转向一直沉默的三法司长官:“三位爱卿,尔等职司刑名风宪,关乎律法纲纪,有何见解?但讲无妨。”
刑部尚书童瑞闻言,躬身出列,声音不高,却清晰沉稳:“启陛下,毛阁老、王阁老所议,皆为国事,各有至理。臣掌刑名,唯知以律法为绳墨,以证据为根本。”他语速平缓,不带波澜,“夏御史弹劾虽详,也送来了案宗。欲定李荣之罪,尤其他项‘资敌’重罪,还需复验。辽东路远,军情复杂,仓促定罪,则朝廷威仪、律法尊严皆受损矣。再者,李荣世袭军职,辽东李氏经营数代,姻亲故旧盘根错节于军中、地方,甚至……京中。一旦查办,牵连必广。乞陛下圣裁,查案之旨意中,须明谕钦差,务必‘证据确凿,毋枉毋纵’,并‘只究首恶,胁从暂缓’,以免边镇人心浮动,生出事端。”
童瑞深知此案水深。夏言送来的卷宗里,在刑部看来,确系定下罪行,但毕竟牵扯太广,此刻提出“牵连”与“只究首恶”,既是实情,也是在为可能的复杂局面预先铺陈台阶。
大理寺卿阳沐,此刻亦出列奏道:“启陛下,童尚书所言极是。大理寺掌天下刑名覆核,深知人命关天,国法森严。李荣位高权重,其案尤须慎之又慎。”
金献民却道:“陛下!都察院为天子耳目,纠劾百司,整肃纲纪乃臣等本分!夏言如今将劾章送上,案卷臣等也一一看过,人证、物证据全,李荣也亲批画押,罪名已然坐实。然案件简单,但是牵涉太广。前面请斩者都是一些豪绅,如今这李荣毕竟是朝廷的二品大员,还是慎重一些为好。”
暖阁内一时陷入短暂的静默。几位重臣的立场、思虑、甚至彼此间细微的张力,已在这番奏对中表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