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霍韬言官弊(第2页)

 再其次,中央中层官员需补地方职位。六部郎中、员外郎、给事中、御史等,需补任地方郡守、佥事、参议等职。

 再其次,凭实绩跨层级晋升:地方监司、郡守、县令等,若政绩卓着可直接提拔为中央卿丞;有文学才能的可提拔为翰林。

 最后,打破功名限制。举人、岁贡也可提拔为翰林或部院官员,不应拘泥于 “出身资格”。^咸/鱼_墈/书/ ¢嶵¢新,蟑/結?耕-新¢哙`

 朱厚照能不知道这些弊端?他知道。

 要不知道,当初也不会同意罗钦顺任吏部尚书了,因为这个人还是有原则的。

 问题霍韬的这份奏本直接点出问题所在,那么既然刀把子递给自己了,自己不用那就可惜了。

 对待针对江西抚州知府林文沛的奏本,朱厚照直接御批道:“该员加官,皆朕自裁定,于吏部无关,宜遵旨行。”

 对待霍韬的奏本则下旨道:“不允其辞,促其上任。其所奏内外官迁转资格,令廷臣集议以闻。”

 这一下就捅了马蜂窝。

 众官见了奏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你霍韬为了向上爬真是一点脸也不要了。

 刑科给事中沈汉闻知霍韬之议,旋即上疏:“善图治者,法若未敝,守之即可,妄自更改反倒召乱。我太祖立国之初,法制未备,故有才者兼收并用,不问品类,此乃创业之道。自此而后,人才渐出,官制既定,选法亦立。取人于科第,所以堵杂进之路;用人以资格,所以抑奔竞之风。百余年来,治成政理,皆赖此道。”

 他话锋一转,直指霍韬:“迩来霍韬竟欲一变旧制,上自内阁、卿佐、翰林,下至部属科道,皆必外补;外自监司、守令及教官、举人、岁贡,皆必内擢,天下岂有此等法度?且谓吏部为权要,诚然。然其有权而不敢肆,正因有资格约束。如霍韬所言尽

废资格,若吏部得人尚可,苟非其人,高下任情,假夤缘而骤升,问之则曰‘此学问优长、政绩卓异,非常格可拘’,人孰能议?此乃乱道。臣闻守成要诀,在守法不失。愿陛下勿惑于霍韬之言,则天下幸甚。”

 此时朝廷正因霍韬之议会官商议未决,朱厚照见沈汉轻率奏扰,虽切责却未加惩处,姑且宽恕了他。

 百官见此觉着你一个皇帝真真是颠倒黑白,不分忠奸了。

 不久六部、九卿、翰林院等覆奏霍韬内外官升迁资格之议,有翰林徐阶上疏言:“霍韬谓翰林、吏部不迁外任,臣以为翰林设官本意,原与常调不同。在史局则掌国典,在经筵则辅君德,或备顾问,或代王言,故累朝优遇之典重于他官,所以崇奖儒臣,责效亦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