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科举(第2页)
“既然科举无法拣选人才,那它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呢?”唐端笏顿了顿,似乎是在等侯俊铖消化他的话语:“是为了依靠科举,把掌握知识和钱粮的士绅绑在朝廷的身上!是为了‘团结’!”
“科举嘛,是以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选出士绅之中不太傻的人当官,而且要尽量覆盖到地主阶级的所有人,尤其是其中的中下层,对于一个王朝的稳定延续来说,有没有顶尖的人才并不重要,一群中人之姿的人锻炼几十年,也足够管理国家了,维护朝廷内部的稳定、保证底层士人稳定的上升渠道,才是最重要的。”
“前明为何要设八股取士?四书五经考不出有能力的官员,这点是个人都知道,但格式越死板,判卷就越容易有统一的标准,能尽量杜绝徇私舞弊,考校的书目越少,就越有利于那些那些钱不多的穷书生,朝廷能够团结和拉拢的士人也就更多,朝廷的统治自然也就愈发稳固。”
“八股取士弊端众多,此事有明一代就多有讨论,常有废弃八股、改八股为论的倡议,但细细究之,若是八股废除,又会有利于谁家呢?明末临侯先生袁继咸立三立书院倡议改革科举,所设课艺除经学经典之外,还专设河防、攻守、财用等实务政务,提倡经世济民之学,可临侯先生同样是世家出身,三立书院,又岂是寻常士子能上得了的?”
“科举取士,除了用来团结士林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便是为朝廷引导天下思想,我之前也说了,那些寒门白丁出身的士人,他们没有名师指导,家境也容不得他们去钻研科考之外的杂学,所以只能跟着朝廷的指挥走,朝廷推崇的是什么学问、什么书籍,他们就只能做什么文章、学什么思想,没什么选择的余地。”
“好比朝廷以八股取士,首重《四书》,八股考题几乎都从《四书》之中节选,故而由明至清,大多数的士子便是‘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紧要的’,《诗经》者,那是孔圣钦定的经书,乃是儒学根本圣典之一,可就是因为朝廷不推崇,于是也成了‘虚应故事’的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