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2章 论理
江宁城,经过解放初期的混乱和压抑之后,到如今逐渐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亢奋的活力,空气中弥漫着墨香、茶香、喧嚣的人声,以及一种躁动不安却又充满希望的气息,秦淮河上的脂粉笙歌消失殆尽,却已被另一种喧嚣取代,沿河的书肆、茶馆、客栈,人满为患,天南海北的口音交织在一起,谈论的焦点只有一个,就是紫金山南麓明孝陵上的那场文会盛事。
穿着一身半新不旧青衿的李名,坐在一间茶馆的门口,一边饮着茶一边等待着友人,旁边的几名茶客正热火朝天的讨论着,一名年轻士子激动得满面红光,手指用力敲着桌面,仿佛要敲进同桌友人的心里去:“你们没去孝陵看看,好不热闹!红营不是提倡什么‘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吗?那江南大儒首源先生,就反对这一条,认为‘圣人之学,首在辨经,不在治世’,‘探究真理,当首在屏绝人事,专心治经,明辨伪学’.......”
李名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露出一丝微笑来,首源先生姚际恒他也听说过,此人乃是当今经学大家,以辨伪考据闻名,毕生精力用于考证儒家经典的真伪,甚至可以说是明末清初考据学的开端人物之一,但红营对他的评价是考证标准极端僵化,凡与汉代郑玄注本不符的内容,均斥为 “伪作”,甚至认为《孟子》中 “民为贵” 的表述 “不合孔子原意”,是 “后人篡改”。
而且他一心闭门辨伪,一头扎进儒家经典之中,对社会问题毫无关注,被时人讽刺为 “只知纸上字,不识人间苦”,他能搞出这种反对社会实践的事,确实符合他的思想。
“首源先生是考据大家嘛,最得意的就是证伪经典,证伪辨经,又首推汉代先贤学说,所以勿庵先生就在这上头做文章,让首源先生栽了个大跟头!”那名士子端起茶碗抿了一口,却难掩激动,伸手指了指天:“你们看这天上的太阳,汉代学者注经,常将太阳附会为‘阳刚之精’、‘圆形火球’,且认为太阳是’悬于天‘的实体而非球体,首源先生对此也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