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办法总比困难多(第2页)

“只要这些人不能回祖籍和户籍地做官,他们就只能选择那些文风不盛丶教化偏弱的地方去参加乡试。”

“也唯有如此,他们才有可能被分配到一些差不多的地方去做官。”

“但是不管怎麽说,他们去那些地方读书三年,光是他们带过去的亲眷丶仆人,就必须在当地解决衣丶食丶住丶行等问题。”

“那些偏远地区的消费一下子就能拉起来。”

“地方上的消费拉起来了,地方官府的税收就能多起来。”

“官府有了钱,自然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哪怕一个布政使司里只有一个靠谱的知县,起码也能让一个县的百姓受益。”

朱皇帝越听越感觉靠谱。

只是朱皇帝刚打算让杨少峰写份奏本,回头交给李善长和刘伯温他们头疼时,却忽然又想到了剩馀的三份奏本。

“礼部和工部人手不够用的问题,你怎麽看?”

朱皇帝伸手指了指三份奏本,皱眉道:“工部那边还好说一些,事情可以缓,但是礼部这边关系到明年的恩科,却是半点儿也缓不得。”

“还有工部和礼部这个废除清吏司,改为事务的想法,咱觉得有点儿道理。”“但是咱大明这麽多的布政使司,回头还要再增加河北丶辽西丶辽东布政使司,以後还会有更多的布政使司,这事务司能不能顾得过来?”

“而且工部和礼部废清吏司,改事务司,以後其他户丶刑丶吏丶兵是不是也得改?”

“还是说要跟六部对应地方六科丶六房一样,地方上也由六科丶六房改为诸多事务司?”

这个问题显然比科举试卷和礼部丶工部缺少人手的问题更加让人头疼。

毕竟是改动朝堂的结构。

而朝堂的结构改动,就必然会对应到各布政使司丶府丶州丶县。

这已经不是能在宁阳县和登州府试行就能解决的问题。

除非大明朝廷再单独准备出一套完整的朝堂结构用於试验。

否则的话,就只能是一动全动,从朝堂到布政使司再到府丶州丶县,全都得同步更改结构。

面对朱皇帝的问题,杨少峰同样也是头疼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