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陈氏1662步枪

设计思路、技术、材料,三项最基本的条件兼备,剩下的便只剩实践了。

锻造室内整日传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

在炎热的旱季,长期与火焰与烧红的金属接触可不是好差事。

每天离开锻造室,陈舟的衬衣都被汗液浸透得如水洗一般。

不过他的努力和汗水并没有白费。

……

1662年6月23日,一把组装完成的崭新枪械映射着炉火的焰光,摆在了锻造室内的长桌上。

如果说最初设计时陈舟还是以霍尔式后装枪为样本,设计这把枪械的。

到真正完成制作后,由于这把枪改造的幅度太大,结构太多,便已经完全不能叫霍尔式后装枪了——

可以说它是强化版的霍尔式后装枪,也可以叫它丐版毛瑟步枪。

技术方面的限制,使得这把枪虽有螺旋形膛线,却未采用金属壳定装式枪弹,也没使用无烟火药,弹头也不是被甲式,更没有可以装填更多定装子弹的弹匣,所以不能称之为完全体的毛瑟步枪。

当然,在许多方面的表现,这把枪还是能与毛瑟步枪对齐的。

譬如说相对霍尔式后装枪大大缩小的口径。

据陈舟所知,霍尔式后装枪的口径约有14,这巨大的口径也是导致它精准度低射程不够远的原因之一。

而受限于现代军工生产的枪管,陈舟这把枪的子弹口径只能做到7.62左右。

不过因为膛线内部有凸起和凹陷,也就是阳线和阴线,一般子弹弹头的直径都会稍大于枪管的口径。

所以现代制式子弹的弹头通常都是铜制或是覆铜——

铜相对较软,发射后穿过枪膛不容易伤到膛线。

陈舟准备使用的铅弹,硬度只有11.5,比铜还软得多,对膛线造成的损耗微乎其微。

尤其是应用在现代高强度冶炼技术制造的枪管中,哪怕上万次击发,恐怕都不会对膛线造成明显的伤害。

只不过铅弹固然柔软,相对铜弹,却也有几个严重缺陷。

诸如弹道稳定性差,容易变形,远距离精准度低,穿透能力弱,对防弹衣或障碍物几乎无法造成高额伤害。

且铅弹还有毒性,难以降解,不够环保,这也是在现代铅弹近乎完全被铜被甲弹完全取代的诸多原因之一。

……

这把全面领先于改进版燧发枪的丐版毛瑟被陈舟命名为陈氏1662步枪。

它不仅有较高的精准度,射程远,射速快,而且还几乎不具备原型霍尔式后装枪的一些缺点。

除此之外,它的改造潜力也不低。

倘若有足够的铜,且通读爆破器材简易制造法,能在制造子弹底火技术方面产生突破的话,还可以把这枪改装成毛瑟步枪,淘汰落后的燧发击发方式,使用更先进的针发。

再加上填装多发定装子弹的弹匣,这把枪完全能达到甚至超越德国人毛瑟于1866年发明的最早的机柄式步枪。

……

多日的潜心钻研,从头到尾都采用纯手工锻造的整把枪械灌注了陈舟太多心血。

他几乎优化了这把枪所有可增进的细节。

比如机械瞄准镜。

这把枪的机械瞄准镜作为枪管上的可拆卸式组件,照门为常见的凹槽状,准星则为柱状。

它们可以通过松紧螺栓进行微调,从而做风偏与弹道修正。

枪械的木质枪托应用了人体工学设计。

陈舟亲手凿刻打磨了枪托,对照他的体型和持枪姿势做了近乎完美的调整,可以说,这把枪完全就是他的私人订制。

最后,陈舟还为这把枪专门锻造了一把可拆卸刺刀,用于贴身肉搏——

这可能是整把枪上最没用的设计。

……

至此,枪算是做好了。

陈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非常满意,但眼下还有个重要问题——

他光有枪却没有子弹。

每天进出锻造室,看到挂在墙上被擦得锃光瓦亮的枪,一想到它现在只能在屋里冒充烧火棍陈舟就难受。

因此完成枪械制作后,他只歇息了一天,便投入到铸造铅制米尼弹的新工作中。

……

米尼弹,全称圆锥形底部扩张弹,设计灵感来自于印度南部土著使用的一种吹管箭。

它与铜头被甲弹不同,锥形弹头的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前部铅制,尾部装有一个木塞子。

发射时,弹头底部小洞内的炸药被引燃,可以使弹头膨胀,紧贴枪膛,在膛线的压迫下高速旋转而出,从而大大提升命中精度和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