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动工(第3页)
尽管如此,待基坑挖掘完,也过去了整整一个月,岛屿的雨季又要开始了。
……
担心进入二月中旬,岛上的强降水积蓄在基坑内,使地基松动。
陈舟准备趁雨季未至,先找些木板将地基表面覆盖起来。
同时他还得让土著在地基内增添几条引流槽,使积水流向集水坑,待雨季过后再将其排出。
除此之外,陈舟又提前筛出了一批小石子。
如果地基表面铺的防水板没有发挥作用,使基槽泡了水,影响了地基承载力的话,他就将这些石子铺在地基内部,以增强地面硬度。
当然,这些都是权衡之策。
一旦地基真受到了严重影响,无法挽救,他就只能壮士断腕,放弃这一个月的劳动成果,找个新地方另起炉灶了。
多费一个月时间,总比住在危房里,提心吊胆二十多年好。
……
2月17日,一场暴雨如期而至,拉开了长达两个月的雨季的序幕。
在这倾盆大雨降临前两日,陈舟和土著们堪堪完成了基槽的防水工作,用木板,白泥和树枝将整个基槽完全封闭了起来。
降雨当天,陈舟去看了地基不下十次,生怕防水设施是豆腐渣工程,第一天就被暴雨攻破。
好在他所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
至少在雨季初期,防水设施还是达成了自己的使命,抵御住了雨水。
至于两个月后情况又会如何,陈舟也不好说。
……
雨季的到来给了土著们喘息的机会。
他们摆脱了工地的重体力活,开始转向另一项工作——耕种。
……
自登岛以来,出于某种囤积癖或是未雨绸缪的心态,无论是养殖还是耕种,陈舟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一直都远超他个人所能消耗的极限。
比如稻谷。
星期六和星期日被他救下时,家中的稻谷足够他们三个人食用半年有余,更别说还有小麦和大麦。
待岛上人口扩张,对于食物储量的危机意识便又爬上了陈舟心头。
即使他明知道靠赶海、捕捞以及岛上原有的物产就能让每个人都不必挨饿,却总是控制不住地督促土著们开荒,种地。
再加上三周年奖励送来了西红柿和胡萝卜种子,更使他坚定了种植的决心——
送来种子都不用,那这种子不是白送了。
……
就算进入工厂的施工期,陈舟依旧没有将农耕的重要性放低。
他知道,土著们之所以能任劳任怨地给他干活,除了怕他手上的枪之外,还因为在这里每天不管多累,晚上都能吃上一顿饱饭。
若是粮食方面出现了危机,工作效率降低不说,这些勤勤恳恳的“17世纪”牛马,也会撂挑子的。
因此在挖掘地基时,每隔几天,他都会腾出五名土著,让他们“休个假”,回去打理一下庄稼。
这也是挖掘地基工作持续了这么久才完工的主要原因。
毕竟工厂的占地面积并不大,七八个人拿着现代的挖掘工具,铆足了全力干,顶多二十天就能忙活完,哪至于干了整整一个月。
……
所幸,位于热带或亚热带的岛屿的气候条件比陈舟老家强得多。
就像印度那片“神佑之地”一样。
在这种地方,哪怕不耕种,只靠采集和捕猎为生都饿不死,更别说开垦施肥,科学地大面积种植庄稼了。
不耽误时间,合理播种,岛上一年能收获三茬稻谷,两茬大麦小麦。
虽然因为品种差,这些农作物的产量不算太高,架不住种的多,收的快呀。
到了二月底,岛上的粮食储备非但没有告急,反而还多了几百斤,加上田地中尚未收割的庄稼,预计足够吃到1663年年底了。
而且食物的丰富不仅体现在主食上,各类种子源自现代的蔬菜产量更高。
尤其是辣椒,也不知怎的,这玩意种在岛上后,竟然不死了。
天长日久,辣椒长成了一棵棵半人多高的小树,常年开结果,搞得岛上现在人人吃辣,无辣不欢。
但就算这样消耗,辣椒的产量依旧在持续增长,有些甚至熟过头,烂在了地里,可把陈舟给心疼够呛。
若不是时间不够,他甚至都想杀几头羊,做些羊肉辣酱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