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公岁月神偷

第九十二章 分忧(1)(第2页)

 

不待朱元璋开口,朱标笑着呵斥,“我又不是什麽大病!”

 

~

 

他到底是不是大病,或许别人不清楚,但李景隆真的清楚!

 

洪武二十四年,还有两个月。

 

距离朱标去世的洪武二十五年的五月,只有短短七个月了。

 

其实,他这番情感流露,并非...十足的伪善。

 

都是人,谁能没有感情呢?

 

在这一天骤然来到的时候,李景隆的心中也同样不好受。

 

甚至有一种,我不杀伯仁因我而死的愧疚!

 

但....这就是命运吧!

 

公允的说,他和朱标之间....将来他走到那一步,终究还是他负了朱标多些。

 

实话的说,若他李景隆不是深知历史的走向,他也不敢...顺水推舟!

 

李景隆只能在心中安慰自己,不是他从一开始就处心积虑的谋划着窃国之路。

 

而是命运....把他推到了这一步。

 

他也必须走下去!

 

但....无耻一点的说。

 

李景隆的心中有酸涩有不忍,有愧疚,可..并没有後悔!

 

~

 

皇太子的病,比秋风吹得更快,使得京城好似一夜之间就凉了起来,真真切切的进入了...晚秋。

 

稍微年轻一点的人还不觉得什麽。

 

病嘛,人都要得的!

 

可年纪略大一些人,经历过乱世的人,却有些忧心忡忡。

 

前些年太子就大病过一场,现在又突如其来的大病。而且都是内病,需要旷日持久的调理和修养。

 

这是不是表明,太子非长寿之人?

 

皇帝很老了,太子年富力强,这本是最好的权力交接的顺序。

 

如日东升的大明帝国,需要一位日後可以在位起码二十年以上的太子。

 

因为历朝历代的盛世,都是经历了最开始几位皇帝,经过他们数十年的励精图治才有的盛世。

 

但倘若数年之後,先是老皇帝,而後太子又撒手人寰,届时新君年幼。那麽大明帝国的未来,肯定会蒙上一层....阴影。

 

~

 

“太子爷,您看....”

 

京城三十里外,曹国公李景隆的别苑。

 

朱标坐在用羊毛毯子围成的棚子之中,手捧已凉了的清茶,眺望满是枫叶的远山。

 

李景隆一身布衣,怀中压着几颗,刚采摘下来的手臂粗细的老黄瓜。

 

“今年这老黄瓜长的大,一会臣让厨子,给您做个老黄瓜汤,酸溜溜的最是下饭!”

 

“呵!”

 

朱标看着李景隆,无声一笑,而後继续眺望远山,“你这庄子弄的不错!”

 

这庄子正是李景隆守孝三年之时,待着的别苑。

 

没有紫禁城的威严壮观,但也没有人来人往的喧嚣。

 

没有紫禁城的精美奢华,但胜在淳朴自然。

 

视线之中,田地相连,小河缓缓流淌。

 

农庄之中炊烟成片,山上是一片随风摇摆的枫叶林,就连空气都带着果木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