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了然李一振

第115章 新任侍中(第2页)

 声望是刚需。

 司马懿这一辈就曾流传过‘司马八达’的说法。而司马师这里,也有与夏侯玄、何晏并列的美称。

 而做官也是刚需。

 就拿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这一难得的家族成就来说,这是家族主脉连续四代人都出过三公。少哪代、缺哪代都不算。

 同理,河内司马氏也是这般。

 司马懿之父司马防,对曹操有举荐之恩,而后更是做到了两千石的京兆尹。

 司马懿这一辈就更不用说。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更是人杰。

 司马懿的儿子们中,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未出仕。反倒三弟司马孚的两个亲生儿子,司马邕和司马望两人,都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做了郡吏。

 这让司马懿如何不急?

 与家族传承相比,司马懿自己这个三公身上、多几百户少几百户,反倒不是什么紧要的问题了。

 此事告一段落,曹睿又点起了辛毗的名字:“辛侍中在长安总管后勤,事务繁琐极少差错,实乃用命之职。”

 “以辛卿坐镇关中之功,增邑三百户。”

 辛毗自然又是一阵感谢。

 曹睿与辛毗寒暄了几句后,逐渐步入了正题。

 曹睿道:“此前征吴之时,大司马首功增邑两千五百户,大将军次功增邑一千户。”

 “可是现在,朕意颇重张郃之功。因而与诸卿商讨一下,是大将军功大、还是征西将军张郃功大?”

 一片寂静。

 谁也不傻,皇帝问了一个这么敏感的问题。

 封邑的多或少,不仅涉及到侯爵地位的比较,也涉及家族声望,更涉及财产收益。

 挡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若是挡人增邑呢?

 而且现在有三名大臣在场,人多嘴杂、若是说了什么话,说不定十日之内、远在陈仓的曹真就会知晓了。

 又不是自己切身利益之事,谁愿插嘴?

 更何况只涉及封赏多少与否,与朝廷大政实在无关紧要。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都未出声。

 曹睿笑道:“怎么?诸卿也如朕一般顾虑了?”

 卫臻是个低调君子,向来明哲保身,对这种事一般不太掺和,曹睿也没指望卫臻说出些什么明显的意见来。

 反倒是辛毗上前半步,拱手应道:“臣以为大将军比征西将军功大!”

 曹睿问:“辛侍中是怎么考虑的?朕也在疑难之中。”

 辛毗道:“功劳分高低大小,实际上要先分清主次。”

 “先不论诸将之功,臣想请问陛下,此番征蜀取得的成果中,何事最重、何事在次?”

 曹睿的神情也渐渐严肃了起来:“取汉中最重!损蜀军在次。”

 辛毗道:“大将军督军三万急取汉中,三日而得阳平关。沮县、阳平关二将投降,皆是大将军率军亲至汉中的结果罢了。”

 “得到汉中,大将军自是首功。从去年十二月到今年六月,大将军又每战不缺。”

 “因而臣以为,大将军比征西将军功大!”

 曹睿感慨道:“辛卿适才之言有理。不过朕还是觉得,若赤亭没有打得那般快,恐怕汉中也难得。因而稍稍属意于张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