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了然李一振

第67章 分割战场(第2页)

 “若让魏军修筑营垒,如果他们此后不走,那对大吴是祸非福,甚至还有丢了濡须的可能。”

 全琮神情沉毅的点了点头:“吕公所言极对。”

 “魏军远道而来,兵力厚重。他们在北面修筑营寨垒墙,前几日我军未能迎敌,今日我从襄阳带回的军队与扬州军、濡须守军,共有三万余人,即便称不上优势,却也能说势均力敌了,又如何能看着魏军从容建城?”

 说罢,全琮霍然从席上站起,目光灼灼环视众人:“诸位,魏军在濡须水东、西两岸建城,若不趁着敌军工事未全、阻其修城,待日后营垒完好,再想拔之可就千难万难了。”

 “至尊命我来此,谨守城池,但眼下局势诸位也都清楚,若再不出战,则濡须虽在、敌军却也将与我军长久相持。”

 “我欲整军出战,先择魏军东西一处拔之,诸位可有异议?”

 全琮环视众人,可众将一时却没有急着应答,而是纷纷沉默以对。

 全琮刚来之时,参军秦晃已经向众人宣读了吴王诏书。诏书之中明白写着,要谨守濡须,不可怠慢。若依着全琮之语出兵,到底算不算违背了吴王旨意呢?

 局势谁都看得明白,但与旨意有违,这却让众人都不敢第一时间应下。

 过了片刻,吕岱的一声叹气打破了此间的沉默。

 “国家之事,必以勇毅相对,不可怯懦畏惧,以致来日悔恨。”吕岱侧脸看向朱才:“君业,为老夫取墨笔和竹简来。”

 “是。”朱才拱手应道。

 众人也纷纷看向吕岱,并未多言。

 片刻之后,年已七旬的扬州牧吕岱跪坐于桌案之前,提笔在一方绢帛上运笔如飞,写了百余字后,停下笔来,抬头看向众人:

 “诸位,此处军情当战,诸位都是国家柱石,长久领兵之人,此事不应有争议。我已将军情悉数写明,还请诸位与老夫一同署名。”

 全琮见得吕岱如此,心中莫名感叹了起来。众人皆在,不好说话太多,只是朝吕岱拱手一礼,吕岱也微笑点头回应。

 吕岱贵为扬州牧,都如此附和了,诸将谁还能说半个不字?法不责众的道理,他们都是明白的,更何况扬州战局全靠他们维持,又如何担忧会获罪呢?

 吕岱署名盖印之后,之后是张承走了过来,弯腰提笔,再后是吕据,而后是太史享、朱才、高寿、贺达等人,并无一人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