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这,就是口碑(第2页)

 而且,地方转运渠道多有阻滞。

 春雪未融,山道难通,粮车不易过境。

 潞川虽急,然一旦兴调,若调而不至,反易滋扰。

 “搞不了啊陛下。”

 杜玄龄拱了拱手,无奈说道:“古往今来,赈灾之责,皆以地方自筹为本,朝廷扶助为辅。?|看?e*书x屋¢a小?!说?网;? e)§更-?.新~&最£_\快,§”

 他语气虽轻,却一字一句落得沉重。

 “历代典章皆有明文,凡灾兴于一地,首责在州府,其次为巡抚督抚,再上达,则有六部统筹、御前裁断。但即便至此,朝廷亦不过拨赈数万石以为首济,其余所需,终归还是要地方士绅、郡邑官吏共襄其事。”

 “盖因朝廷储粮有限,调度更慢,远水不解近渴,实难以一地灾情而兴天下之资。”

 “若真要处处有灾处处赈,全由朝廷包揽……”

 他微一顿,摇了摇头,语气愈发沉重。

 “则库空府竭、民养反失,反为国之大患。”

 这话虽不中听,却是实情。

 自古以来的赈灾体系,从未建立在中央财政兜底的理想之上。

 无论是两汉、魏晋亦或前朝大秦,甚至是武朝自己立国以来,都是一套官绅共治、土着自筹的灾荒应对机制。

 中央最多给一个起手式。

 拨一点启动粮,派一位钦差大臣,挂个天子忧民的名头。

 但真正落实到地头、入口的粮米、柴火、安置、迁徙、医药、重建……无一不是地方自己解决。

 不是州府从自己的仓库掏钱,就是本地士绅以祠堂、义庄、族契出资。

 尤其是在财政制度未能彻底打通、赋税不下乡、户籍不入田的体制下,中央对地方的实际掌控力远远低于其法理权威。

 可以说,整个武朝在行政运行上,仰赖的就是地方与士绅的半自治与半承包。

 要是想靠户部那点存粮,强行把晋地的雪灾给赈了……

 那这不闹笑话呢嘛?

 三阁老瞅了赢世民一眼,眼神中多少带了几分小嫌弃。

 而赢世民忍不住咳了一声,也觉得有点尴尬。

 道理他都懂,但这特么不是实在没招了吗?

 “罢了罢了,就让高治试上一试,成了算他一功,败了……反正还是朕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