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囚徒困境(第2页)
他们表面上同属一阶,是“乡绅”、“大户”、“书香世家”、“世袭甲族”。
可实际上,这些名头之下,是彼此争斗了几代的旧仇新恨,是科场争位、学田相轧、婚姻明争暗抢的历史积怨。
在这场风暴里,他们或许有相似的立场,却绝无同样的心思。
当然有人愿意咬牙坚守,固守着士绅阶级最后的体面与壁垒,誓不向朝廷低头。
但也肯定有人,愿意就此搏个顺民名头,借着士绅之首的招牌,换一张进京的门票,或者图一桩朝中新贵的联姻。
这种人不需要多,一个就够了。
只要有一家带头捐了上千石,那其他家也得咬牙跟上。
毕竟谁若不出,不换,那日后风评尽毁、门前唾骂可就是家常便饭了。
而他们这些人,最怕的,就是风评。
没人敢落后。
没人愿做吊车尾。
这才是李北玄这招最阴险的地方。
更何况,没人知道李北玄手里到底还有多少招。
是,他说“愿还不逼”,但谁敢赌?
万一明天再来一波“感恩百姓跪谢士绅”的表演,把换罐头换得多的几个老爷,供起来磕头谢恩呢?
那几个风头一出,其他人连门都别想出。
于是,虽然表面上各家士绅离席时都不言不语,甚至连头都不回,但他们心里都已开始盘算。
是要赶早,还是等一等?
是联合商议,还是各自为战?
是多换几个罐头,还是忍着脸面少掏点粮?
有人打算明早就派人偷偷去府署登记,也有人已经在备马调车,准备连夜清仓。
而更多的人,则在回去后立刻召集族中管事,关起门来商量对策。
夜已深。
潞川城西,李家府邸。
一间雅致偏厅中,檀香袅袅,灯火晃动。
厅中坐着五人,俱是潞川本地声名赫赫的士绅宿望。
李家老爷李庸端坐主位,身旁分别是冯家、赵家、杜家与何家几位当家人或长子。
李家虽不如王家那般富甲一方,但在地方学宫、书院中声望极高,子弟中不乏贡士、监生,更有数人在长安有门路,是实打实的文林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