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 凡走过,必留痕迹(第2页)
从头到尾没有一笔账落在他们自己家里。
典型的洗线、套壳操作。
这不是普通地方豪强能想得出来的手段,而是具备高明理财技术、并有意隐藏痕迹的账务操盘逻辑。
换句话说……
有人教过。
而且必然是懂中枢财政、军需调度的人。
至少,也是清楚银票发行、银号结构、账册传递流程的。
而这种人……
除了户部系统里那些,深谙财政调拨、银号分发流程的官员之外,也就只剩下一种可能性了。
士族。
真正的大户。
不是那种靠地起家、靠粮致富的土财主,也不是仗着一点家底,就在地方横行的小地主。
而是数代为官、世代入仕的士族世家。
只有这种家族培养出来的账房先生,才会懂得,甚至精通“套壳、隐名、漂洗、对冲”等等技法。
……
“殿下,你对刘继恩这个人的了解如何?”
半晌后,李北玄突然问道。
而赢高治也没让李北玄失望。
毕竟,对各地大员的履历、背景、门第出身,甚至师承脉络和裙带关系,向来是皇子们的必修课之一。
身为皇子,赢高治比谁都清楚,世家盘根错节、外戚交错布线。
各地州府官员的来历去处,从不是纸面上的调任升迁那么简单。
一个不起眼的知府,可能是户部老尚书的侄子,也可能是某王府幕僚门下的门生,甚至还是兵部主事当年的书友。
只有记住每一个官员的来历、跟脚,才能明白谁能动、谁不能碰、谁是旗子、谁是底牌。
而刘继恩,虽只是一个四品知府,按理说还挂不上什么朝堂风云。
但在整个晋阳地界上,却确实是个绕不开的人。
所以赢高治略一沉吟,便从记忆中捞出了清晰的印象。
“刘继恩啊……”
赢高治一边翻着白眼回忆,一边道:“他确实是晋阳本地人,祖上没有功名,也不曾入仕,算是彻头彻尾的寒门出身。”
“小时候家里开豆腐坊,听说他六岁起就每天挑水磨豆,八岁进乡学,靠的是庙里老书生免学银收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