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章 此钢非彼钢(第2页)

 于是,连马宾王都没再开口。

 只是翻了个白眼,沉着脸哼了一声,权当不理这欠揍小子。

 而赢世民则不由得也跟着乐了。

 这小子,是有点机灵劲儿在身上的。

 一句话说下去,马宾王的火气就被转移了。

 不然他堂堂一个皇帝,要是被臣子抢白一通,那面子上多说不过去啊。^x^i!n·2+b_o!o,k\.*c*o/m_

 “人和倒是颇有一番赤子之心。”

 赢世民笑着说道。

 而李北玄毫不客气的一挺胸:“那当然。”

 随后,便取来两瓶酒,一边轮着给几人倒了酒,一边笑道:“诸位叔叔,我今天要说的,是一个大项目。”

 “炼钢。”

 李北玄说完,顿了顿。

 让气氛沉静下来。

 而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厅中气氛果然一顿。

 在座几人,包括赢世民的脸上,都露出了几分纳闷的神色。

 他们不是没听过钢。

 相反,钢这个字眼,在他们这些通读典籍、精通经史的大儒耳中,并不陌生。

 早在几百年前,《抱朴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之中,就都提到过百炼钢、淬火、锻铁等词汇。

 汉武帝时,便有炼钢成器的说法流传。

 魏晋时更有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吟过“百炼为钢,精诚所加”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

 但就算如此。

 这个时代的人,对钢的理解,依旧模糊。

 不说他们这些文人。

 哪怕是兵部的工官、工部的督造监们,也往往将钢,视为一种较铁更坚硬、更锐利的锻造产物。

 他们知道钢要经火炼、要千锤百炼,要淬水要回火。

 但对其成分为何、结构如何、变化机制,几乎一无所知。

 在他们眼中,钢,只是铁的一种极致状态。

 铁之精也。

 这是这个时代,对“钢”这个概念,最广为接受的定义。

 比如打刀的匠人们,会说刀身要选好钢,要回火三次,然后再油淬、冷拍。

 这就是他们眼中的炼钢术。

 可他们所谓的好钢,从现代标准来看,大抵也不过是碳含量略高、杂质略少的锻铁块。

 这些炼法,主要依赖经验和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