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8章 从源头入手(第2页)
“你要不要想个法子,澄清一下?”
听见张辟疆这番话,几位原本还笑得放肆的纨绔们,也都不约而同收了笑容。
水边忽然一阵寂静,只有风吹草动和水面的涟漪。
而李北玄也微微坐直了几分,靠在小马扎的靠背上,摸着下巴认真想了一下。
人要一张脸,树要一张皮。
他虽然之前对赢丽质说,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但这是相对而言的。
民间的舆论评判,他并不在乎。
毕竟李北玄这个活过两次的人,早就明白了一个简单却残酷的道理。
真正闹得最激烈的东西,在当时往往是最不公正的。
而真正的公正,往往不是在鼓噪声中诞生的。
它只会出现在情绪褪去、事过境迁之后。
就像一场过后的大雨,才能让地面真正沉淀下泥沙,显出清流。
民意?
愤怒?
激愤的文人?
道貌岸然的士林?
这些他早在第一世就见得太多太多。
有时候,所谓的正义之声,本质上不过是某种操作的嫁衣。
而所谓众口铄金,背后可能连金都没有,只是被人精心放置的几粒沙。
这种非议的本质,不是对错问题,而是运作中的舆论手段。
李北玄记得前世读史时曾看过这样一则例子。
战国时期的李悝,改革法制,颁行法经,被誉为法家的奠基者。
可在他执政之时,却是群臣侧目,世族咬牙,甚至曾三次被围攻罢黜,几近丧命。
那时的他,是残法之徒、是灭礼之贼。
可几十年后,当齐国法制崩塌、田氏横行,世人又纷纷怀念起李悝当年的雷霆手段,说他是有识之政、治世之才。
再如汉代的晁错,推行削藩主张,革除宗室特权。
朝中言官几乎一面倒弹劾他为狂生。
汉景帝在朝压不住风向,终在民意裹挟下赐死晁错,以息天下怨。
可仅仅数年之后,吴楚七国果然反叛,朝廷再无晁错那样的干臣,北军疲于奔命。
等战乱平息后,朝中议论才渐渐回转。
更有人感叹:“若晁错犹在,岂容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