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置身事外观虎斗(第2页)
大龙一听,很是惊异,忙问:“为何要杀自己手下军官?未曾出师先斩手下,这可不是好兆头。”
铜锁回道:“可不嘛。听说,是因为朝廷派去给大军送犒赏酒肉的官员,克扣酒肉,一斤的酒只留下六两,肉只剩下半斤,项充手下的一个小军官发现后质问那朝廷官员,那官员一口一个大骂‘反贼’,说梁山军‘匪性不改’,还说梁山军都该杀。那梁山军的军官一气之下手起刀落就把那官员的头砍下来了。你爹怕朝廷追究责任连累全军,就把那军官杀了,把头颅送到朝廷去请罪。皇上说,你爹治军不严,这罪过先记下,待破辽回来一并处理呢。”
“唉,招安招安,这招的啥x安?看来,让梁山军去破辽本身就是个计谋,让梁山军和辽军去互相残杀呀。”
铜锁又说:“还有呢,朝廷没给梁山军一两粮食一文钱,说梁山上那么多钱粮,不需要朝廷的,待破辽回来视情况定赏罚,再补足战场所用的钱粮呢。这不是标准的喂鸡不给米粮还要下蛋下好蛋的把戏呀?”
大龙想起了师傅和林冲说过的话,感觉老爹就是为了个虚名、为了个官位,也为了一个“忠”字,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并且搭上一百多个英雄好汉和二万多士兵,实在是太愚太傻太不可思议了!大龙觉得,自己的老爹是天下有名的忠义之士英雄好汉,也是令天下英雄好汉崇拜并高度信服的智慧之士,对招安后这样的结果不可能想不到,可为何还要执迷于招安呢?这令大龙很是不解,也无法理解,因此他瞪着大眼问铜锁:“朝廷没给他们说明破辽之后给他们什么职位和待遇吗?”
铜锁回道:“啥都没说。正因此,梁山上招安了的这些将军才都满腹的牢骚,很多人想闹事,听说都被你爹压住了。我回来的时候,听说你爹已经带着全部梁山军二万多官兵向大名府那边开拔了。”
大龙皱起眉头,笑了笑说:“好啊,让他们去争吧。朝廷有高人呐!以破辽为名,让他们去卖命,回来后应该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安置,却不明说,我觉得朝廷是要拿他们当枪使了,把他们这些枪都使烂了、废了,朝廷正好不用废力也不用花钱,一石二鸟,操盘这事的人,可真是高手,超高手!我爹和吴用,整天自己觉得聪明过人,挺厉害,到了朝廷里他们简直就是小丑、傻瓜,只能叫人家拿着当枪使,当猴耍。唉!不说啦不说啦,反正咱们不去卖这个命,让他们去卖吧,还不知道卖出个什么情况哩,肯定好不了。”
其实大龙听了铜锁的报告,心情是很复杂的。虽然他为自己能够果断离开梁山队伍而感到庆幸,觉得自己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真是个英明的决定!可是他也不能不为老爹的未来担心呀。毕竟那是自己的亲爹呀,但同时他也很有点幸灾乐祸的心理。关键是通过这事,他明白了一点,于是又想到了那县令,看来人家对他不冷不热还是有道理的。毕竟人家能当县官,虽然算不得什么大官,可是要当县太爷,没有点头脑,没有点学识和手段那肯定是不行的。人家看的就很准嘛。由此大龙又想到了一个重要问题:自己在这个老家是不能久待的,这个院子也不能长住,还不知会出啥怪事哩。既然朝廷的人都骂梁山人是“匪性难改”“变不了的贼寇”,那么不管梁山大军创造出多么大的辉煌,立下多么了不起的功勋,都改变不了自己“贼”和“匪”的事实,也永远都改了贼性和匪性。而只要朝廷的高官重臣都改不了这样的看法和观念,那么,他们要收拾梁山官军就是一定的必须的,就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只要梁山官军倒霉,他大龙也脱不了干系,甚至比招安了的梁山官军更麻烦悲惨。因此必须抓紧离开。
今天的宋大龙已经不是五六年前逃出梁山时的那个宋大龙了。他已经成熟了许多老练了许多,已经能够看透也能看准许多他人看不明白看不清楚的人和事。听了铜锁报告的关于梁山大军的情况,要尽快离开老家的想法就愈加强烈也更加紧迫起来。他每时每刻都在期盼着外出打探情况的弟兄快速归来。一天、两天、三天,每隔一两天就有两个弟兄回来,但是回来报告的情况并不如意,也不满意。直到第十天,王闯、铁柱和铁腿铁嘴四个人一起回来了。大龙在等了这些天,已经有些灰心丧气,觉得要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地盘希望渺茫。前面几个弟兄回来之后,先后向他报告了几座山,他最感兴趣的是山东的蒙山和马陵山,当然最感兴趣的是地处山西路的常山,也就是曲阳太恒山。可是经过仔细的研究才发现,前两座山都还是太小,尤其是没有真正的天险做保障。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交通除了骑马和马车之外,只能靠步行的情况下,大自然赐予的那些天险就成了土匪的天然庇护。常山成为一时的不二之选,不论山之高之大之险,都是当时心目中最佳选择。可再一打听,山上的寺庙很多,并且朝廷有征兵驻守,大龙只得倍感遗憾地将其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