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奇珍入匣引客来,方圆之间藏古今

 如果说,之前的建筑、戏曲、茶道,展现的是青瑶山庄在“文化”与“艺术”层面的极致追求。那么,“钱庄”与“货币”,这个听起来就充满了“经济”与“秩序”意味的词汇,又会以怎样一种惊世骇俗的方式呈现?

 刘楚看着那位经济学教授眼中闪烁的、近乎于“见猎心喜”的光芒,脸上露出了一个了然的微笑。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他站起身,再次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诸位先生,请随我来。”

 一行人离开了那座余音绕梁的听泉轩,重新汇入瓮城中央广场那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

 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广场另一侧,那座门前蹲踞着两尊石狮子,门楣上挂着“天下钱庄”烫金牌匾的建筑。

 还未走近,一股比听泉轩更为热烈、也更为“接地气”的喧嚣,便扑面而来。

 只见那钱庄朱漆大门之外,竟早已排起了数条蜿蜒的长龙。游客们脸上都带着一种新奇又兴奋的表情,伸长了脖子往里张望,嘈杂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哎,前面的快点啊!我儿子还等着拿铜钱去买糖画呢!”

 “你们说,这银锭子做得跟真的一样,待会儿花出去的时候,会不会有点舍不得啊?”

 “舍不得啥?我刚才看有人发朋友圈,说拿着银子去听泉轩喝茶,那感觉,才叫一个地道!咱也得体验一把!”

 “我就不一样了,我准备换个十两的银锭,啥也不干,就带回去当个镇纸,多有排面!”

 这幅充满了市井气息的、热闹非凡的排队景象,让刚刚还沉浸在阳春白雪中的专家们,都感到了一丝新奇。

 “刘园长,您这‘钱庄’的生意,可比我想象的还要火爆啊。”一位社会学专家笑着感叹道,“用这种方式来引导消费,构建园区内的经济微循环,高明,实在是高明。它把消费行为,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然而,建筑学泰斗何镜山的目光,却早已越过了拥挤的人群,落在了那座钱庄的建筑本体之上。

 他看得极为专注,眉头时而舒展,时而又微微蹙起,眼神中充满了探究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困惑。

 “奇怪……”他喃喃自语,“这建筑……有点意思。”

 李敬同教授也看出了些许门道,他扶了扶眼镜,接口道:“何老,您也看出来了?这建筑的风格,与刚才的听泉轩,似乎……不是一个路数啊。”

 “何止不是一个路数。”何镜山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赞叹,“听泉轩,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讲究的是一个清雅秀丽。而眼前这座钱庄……”

 他伸出手,虚虚地勾勒着钱庄那更为雄壮、也更为繁复的屋顶轮廓。

 “你们看它的屋顶,是重檐歇山顶,这在古代是等级极高的规制。再看它的斗拱,铺作层数繁多,形制也更为复杂,还有这门窗之上精美的雕花……这分明是宋代《营造法式》里的官式做法,讲究的是一个‘繁复’与‘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