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舟桥一梦惊尘客,归棹方知人亦景(第2页)


 于是,这支由当世顶尖学者组成的“探桥团”,便就此掉头,沿着来时的路,向着码头的方向,悠然踱步而归。


 回去的路,心境已是截然不同。


 来时,是带着探索与审视,每一步,都在寻找细节,分析工艺。而此刻,所有的紧绷都已卸下,他们不再是学者,而真正变成了这水乡画卷中,最闲适的游人。


 他们的脚步更慢了,目光也不再只聚焦于建筑本身。


 在“回廊桥”上,他们看到一位穿着唐制圆领袍的父亲,正耐心地教自己那同样穿着襦裙的女儿,如何透过扇形的窗棂,去寻找远处游船上的飞鸟图腾。父女俩的剪影,被窗棂框成了一幅天然的、充满温情的图画。


 在“月桥”之上,之前那位独自凭栏的道袍青年已经离开,取而代之的,是几个穿着不同朝代汉服的女孩。有明制的袄裙,有魏晋风的广袖,甚至还有一个穿着英姿飒爽的胡服。


 她们叽叽喳喳地聚在一起,讨论的却不是谁的衣服更美,而是哪家的妆面更还原,哪家的发簪更考究。


 “你们看,多有趣。”社会学专家轻声对身旁的同伴说道,“在外面,穿成这样上街,或许还会引来异样的目光。可是在这里,‘奇装异服’反而成了常态。不同的朝代,不同的风格,都在这同一座桥上,如此和谐地共存着,没有丝毫的违和感。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文化现象。”


 在“曲水桥”边,他们看到几个少年,正比赛着用柳条去触碰桥下湍急的水流,溅起一身的水花,却笑得比谁都开心。


 而在“流云桥”畔,之前那位拉二胡的盲人老者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摆着画架的年轻人。他没有用油彩,也没有用素描,而是铺开了一张宣纸,正用一支毛笔,蘸着淡墨,写意地勾勒着眼前小桥流水的景致。


 一路上,尽是这般鲜活、生动、充满了故事感的画面。


 专家们不再交谈,只是静静地看着,感受着。


 他们看着那些穿着各个朝代服饰的游客们,从他们身边擦肩而过。那些宽大的衣袖,拂过宋代的石栏;


 那些明艳的裙摆,倒映在唐风的河水里。时空,在这一刻,仿佛真的产生了某种奇妙的、温柔的重叠。


 当他们最终,再次回到那个人声鼎沸的码头时,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如沐春风般的惬意与满足。


 这一次,刘楚没有再多问。


 他只是引领着众人,走向了之前那处,为他们预留的、由垂柳掩映的独立埠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