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金樽玉馔映飞檐,一席烟雨话江南(第2页)
专家们闻言,都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他们都是走南闯北之人,什么大餐未曾见过?反倒是这“清鲜”与“本味”四字,更让他们觉得期待。
管事话音落下,第一位侍女便上前一步,将手中捧着的、盖着银质盖碗的青瓷小碟,一一轻放在了每位专家的面前。
“头菜,‘春江水暖’。”
随着管事一声轻喝,侍女们齐齐揭开了盖碗。一股混杂着河鲜与嫩笋的、极致的清香,瞬间弥漫开来。
碟中,并非什么复杂的菜式。只有几片薄如蝉翼的、雪白的鳜鱼片,烫得恰到好处,微微卷曲,如同江上泛起的浪花。鱼片之下,垫着几根切得极细的春笋丝和碧绿的莼菜,最后,再淋上一勺清澈见底、却又鲜美异常的顶汤。
“这道菜,最是讲究火候与刀工。”管事在一旁轻声解说,“鱼片,需在活鱼身上剔下,保证其鲜活。入水汆烫,不过三息,多一息则老,少一息则生。配以凌晨于竹林深处,带露采摘的头茬春笋,方能得这般,极致的鲜嫩与爽脆。”
那位之前在“大唐食府”大快朵颐的社会学专家,此刻也放慢了动作。他小心翼翼地夹起一片鱼肉,送入口中。
鱼肉嫩滑得几乎无需咀嚼,便要化在舌尖,那股独属于活水河鲜的清甜,瞬间绽放。紧接着,是春笋那“咔嚓”一声的、清脆的微响,带来了一股雨后竹林般的清新。最后,再由那一口顶汤,将所有的鲜美,完美地包裹、升华。
“好……好一个‘春江水暖’。”他闭着眼睛,细细品味,由衷地赞叹,“这吃的,哪里是菜。这分明是,把整个江南的春天,都浓缩在了这一个小小的碟子里啊。”
头菜的惊艳,为整场晚宴,定下了一个极高的基调。
紧接着,第二道菜,“碧螺虾仁”,被端了上来。
这一次,盛菜的器皿,换成了一只只小巧玲珑的、用整块竹节雕成的竹筒。碧绿的竹筒,衬着里面那如白玉般晶莹剔透的、手剥的河虾仁,以及那点缀其间的、几片嫩绿的碧螺春茶叶,单是看着,就已是一场视觉的享受。
“虾仁,取的是太湖中,指节大小的青壳虾,非手剥不可,方能保证其完整的形态与弹嫩的口感。炒制之时,不用葱姜,只在出锅前,淋入一勺用当年新采的洞庭碧螺春,泡出的头道茶汤。取其香,而不取其涩。”
李敬同教授夹起一颗虾仁,那虾仁入口,是一种极致的弹牙与爽滑,鲜甜的本味之后,便是一股若有若无的、极为清雅的茶香,在舌根处,缓缓弥漫开来,瞬间便解了虾仁的那一丝腥气,只留下满口的清鲜。
“妙!实在是妙!”他抚掌赞叹,“以茶入馔,古已有之。但能将这分寸,拿捏得如此恰到好处,既保留了虾的鲜,又凸显了茶的雅,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