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张伟拜访诸葛大圣(第2页)
孟屿看向诸葛大圣,诸葛大圣点点头。
“走吧,阿伟要好好学习啊。”
张伟抬起手刚想说什么,二人已经离开了。
诸葛大圣打开张伟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小字映入眼帘:“挺努力啊,张伟。法考准备多少年了?”
“我读了七年法律,考了四年。”张伟略显落寞的说了出来。
“七年?”诸葛大圣的钢笔在笔记本上顿出个墨点。中央空调吹得张伟后颈发凉,他盯着那个扩散的墨渍,感觉像在看自己糊成一片的人生。
办公室里安静得有些压抑,只有中央空调运转时发出的轻微嗡嗡声。诸葛大圣看着张伟,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惊讶,也有疑惑。
“七年时间,可不是一段短日子,这份坚持太难得了。”诸葛大圣把钢笔轻轻搁在笔记本旁,语气里满是感慨,“法考确实不易,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怀揣着法律梦想踏入考场,可真正能顺利通过的,只是少数。”
张伟苦笑着挠挠头:“是啊,每次成绩公布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离梦想又远了一步。有时候我都怀疑,是不是自己根本就不是学法律的料。”
“可别这么想。”诸葛大圣坐直身子,神情认真而坚定,“能在这条路上坚持这么久,就说明你心里有团火,有对法律的热爱和执着。很多人半途而废,而你还在咬牙坚持,这就已经胜过大多数人了。”
说着,诸葛大圣翻着张伟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分析、疑问和心得,每一处涂改、每一条下划线,都像是张伟在法考路上留下的脚印。“你看你做的这些笔记,细致又用心,这就是你努力的证明。法考不只是知识的考察,更是对毅力和心态的磨炼。”
张伟听着诸葛大圣的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些曾经被失败和自我怀疑压抑的情绪,似乎也慢慢消散了一些。“诸葛律师,听您这么说,我心里好受多了。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失败,都快没信心继续考下去了。”
“别灰心,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诸葛大圣指着笔记本上一处对案件的分析,说道,“就拿你对这个案子的思考来说,虽然还有些青涩,但已经能看出你独特的见解了。法律是门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学科,只要坚持下去,不断总结经验,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在诸葛大圣的鼓励和指导下,张伟渐渐打开了话匣子,开始和她分享自己在备考过程中的困惑和遇到的难题。诸葛大圣耐心地倾听着,不时给出专业的建议和解答,两人的交流越来越深入,办公室里的氛围也变得轻松而热烈起来。
而此时,律所外的街道上,孟屿和诸葛大力正悠闲地走着。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出幸福的轮廓。诸葛大力拉着孟屿的手,时不时停下,看着街边有趣的小店,眼中满是好奇与欣喜。
“屿哥,你说张伟现在和我妈聊得怎么样了?”诸葛大力歪着头,笑着问道。
孟屿轻轻捏了捏她的手:“放心吧,有你妈妈的指导,阿伟肯定能收获不少。说不定等我们回去,他都快成半个法律专家了。”
视角给回张伟。
办公室石英钟指向下午三点,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面投下细密光痕。诸葛大圣合上张伟的笔记本,金属钢笔在指尖转出优雅弧线:“知道2010年司法考试通过率是多少吗?“她突然抛出的问题让张伟脊背绷直。
“全国平均21%,魔都地区27.6%。“张伟脱口而出,这些数字早已刻进他骨髓。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蝉鸣声中,他听见自己鼓点般的心跳。
“但你知道真正可怕的数字是什么吗?“诸葛大圣从抽屉取出泛黄的档案袋,抽出一张边缘卷曲的成绩单——那是她1990年的司考成绩,总分358分。“当年我以2分之差落榜时,在黄浦江边坐了整夜。”她将成绩单推过桌面,墨迹在岁月侵蚀下依然清晰如刀。
张伟震惊地发现,眼前这位业界传奇竟与自己有着相似的起点。诸葛大圣起身踱步至落地窗前,西装剪影融入陆家嘴天际线:“知道你为什么总卡在主观题吗?“她突然转身,目光如炬:“你像在解数学题,试图用三段论公式破解所有案件。但法律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算术。”
她抽出张伟笔记中的离婚财产分割案例批注:“比如这个案子里,你注意到男方隐瞒的海外资产,却忽略了最关键的情感补偿因素。法律条文是骨架,但真正让判决立住的,是血肉般的人性洞察。”说着翻开《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在1078条旁写下娟秀批注:此处应见破碎镜中折射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