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书生误国(第3页)

 李煜这回还真的就猜对了,面对眼前的僵局,赵匡胤还真的有了撤兵的念头。赶巧的是,就在此时扬州的知州侯陟因为被下属告发有贪赃枉法之举而被召入京城问罪。侯陟在进京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被赵匡胤严责的准备,进京之后,他得知赵匡胤此时正因为气候和军中疫病流行而想对南唐罢兵,这让他瞬间就敏锐地看到了一个可以借机翻身的机会。 

 在进宫面圣的这天,作为刚从前线下来的战事亲历者,侯陟一上来就先入为主,他对自己的一堆破事完全闭口不谈,而是一开口就建议赵匡胤切不可在此时对南唐撤兵。他说南唐那边现在已经快要撑不下去了,宋军如果能够稍微加大一点进攻的力度就一定能够迫使南唐屈服,最后他还以自己的三族性命做担保,称如若宋朝不胜愿尽灭其三族。 

 侯陟这般剑走偏锋不但把自己的身子洗得干干净净,而且还让赵匡胤转而坚定了继续对南唐采取攻势的决心。也就是在这个关头,吴越国王钱俶适时地给了赵匡胤送来了一份天大的惊喜:继常州之后,金陵东边的润州(今江苏镇江)也被攻占了——南唐的润州守将刘澄率军举城投降。自此,金陵城的东面屏障尽失,吴越军队开始会合宋军从东面夹攻金陵。 

 赵匡胤这时候将李煜的弟弟李从镒放了回去并让他回到金陵后立即劝李煜赶紧投降以免让金陵遭遇战火之灾。李煜这回是真的心动了,可陈乔和张洎再次出面劝说李煜切勿投降,理由还是老一套:我们城池坚固且粮草充足,宋军坚持不了多久了。于是乎,毫无主见的李煜又像墙头草一样倒了过去。 

 对此,夫复何言?都说文人里边软骨头很多,可陈乔和张洎却是硬得很——当然,他们也只是嘴硬而已。围城数久,宋军可以从长江北岸获得充足的后勤物资,而金陵城却是家底渐空,这二人口中所谓的“宋军不日当自退”的高见实在是不知所云,这感觉就好像被围困的人不是他们而是宋军。更何况,面对当前的困境,他们根本拿不出任何的解决办法,他们把脱困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宋军的自动退却上面。 

 何为腐儒?死脑子是也!何为书生误国?此二人是也! 

 好在李煜还算脑子健全,他一面严令湖口的朱全赟必须带着全部人马立刻沿江东下赶来救援金陵,另一方面他又派遣已经致仕的前虞部郎中周惟简与南唐修文馆学士承旨徐铉一同带着大量的金银和贡品去往开封请求赵匡胤罢兵。 

 一面调兵遣将磨刀霍霍,一面又派出了使者祭出了糖衣炮弹,李煜傻吗?他可不傻,这人鬼精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