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投军从龙(第2页)

 这样的日子是种什么滋味是可想而知的,赵匡胤总不能每天都跑到董宗本面前去跟他的亲儿子争宠吧?只是半年时间,赵匡胤和他这位小老哥就已经势同水火,两人的矛盾严重到让赵匡胤觉得自己再也没法继续待在随州了。 

 就这样,赵匡胤离开了随州。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成了一个到处流浪无处栖身的流民。心高气傲的他不想回开封,因为那样会让他的自尊跌落到尘土里,尽管家里的人可能不会说他是个没用的东西,可他接受不了那样的事实。但是,面对眼前这个残酷的现实,他的内心可谓是相当迷茫甚至很痛苦,他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去哪里该干什么,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下一顿饭在哪里。 

 命运这个东西到底存不存在?这是一个很玄幻的问题,但对于赵匡胤来说命运这个东西是存在的。他被王彦超拒绝,他在董遵诲那里受尽鸟气,他无处栖身只能四处流浪,他甚至混得没有饭吃,可正是这一扇又一扇为他无情关闭的大门将他最后带到了未来的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身边。如果王彦超收留了他,如果董遵诲对他很和善,那么他后来也就不会在流浪的路上遇到前去平叛的郭威,他这辈子很有可能就只是一个最多能混个小官的普通人,可上面的这些如果一个也没有发生。 

 就在赵匡胤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时候,他在路上遇到了带着大军前去平定李守贞叛乱的郭威。他主动去见了郭威,他说自己是赵弘殷的儿子,还说自己想要跟着郭威当兵,而郭威在确认了他的身份后也就收留了他。与其说赵匡胤这时候是立下了雄心壮志才会想着从军进而建功立业,倒不如说他这时候只是想有口饭吃。 

 就此,赵匡胤成了郭威身边的一名亲兵。郭威做出这样的安排肯定有赵老爹的原因,赵弘殷跟郭威可能不是很熟,关系也不是很铁,但至少是没有什么矛盾的,郭威因此也不想让这个年轻人去当炮灰。赵匡胤真的应该要感谢郭威,可以说,没有郭威就没有他后来的一切。 

 参军是赵匡胤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也可以说这件事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在当时这一切都无从谈起。赵匡胤那时候不过就是一个快要饿死的可怜虫,走投无路之下他才不得已而为之,可这就是命运。 

 赵匡胤跟着郭威去打了李守贞,话虽如此,但他实际上就是站在郭威的身边看戏。郭威这个人真的是老谋深算,他没有和李守贞硬碰硬,而是选择了筑寨围困。等到最后把李守贞的粮食和给养快给耗光的时候,郭威这才叫人攻城,李守贞就这样完蛋了。当然,这其中的过程远非我这里所描述得这么简洁,请见谅我在这里不作细述。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郭威为国平乱立下了大功,可这却让后汉的那位刚登基不久的皇帝刘承佑更加忌惮和猜忌本就位高权重的郭威。在杀了其父刘知远为他留下的几个顾命大臣之后,刘承佑又把屠刀对准了领兵在外的郭威,可年轻人做事毕竟不够谨慎,郭威提前知道并查证了这事后决定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前往开封兴师问罪。 

 这个时候刘承佑可是慌了,他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愤怒之下,他做了一个改变历史走向的决定:他派人杀死了郭威留在京城里的全部家小,甚至连郭威的养子柴荣的家小也没放过。这件事让郭威变得万分震怒,但这件事最大的影响在于郭威断了子嗣,柴荣也被灭了全家——也就是说他们都没后了。柴荣还好说,他这时候还年轻还可以娶妻再生,可已经一把年纪郭威就不好说了。这件事所导致的后续影响就在于郭威死后只能立他的养子柴荣为新皇帝,而柴荣几年后也死了,可柴荣的大儿子那时候却只有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