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威服南唐(第2页)
柴荣这时候想做的大事是什么呢?答案是灭佛!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四起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史称“三武一宗灭佛”,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武宗李炎,一宗指的就是周世宗柴荣。有鉴于中原地区之前数十年的连年战乱,此时的后周不但经济凋敝农业荒废,而且国家财政也是连年赤字入不敷出。关键在于,位于四战之地的中原,后周还不得不将大量的金银用在军费开支上。如此环境,柴荣从哪里去抓钱?又谈何富国强兵?谈何保国养民?然而,相较国家整体国力的日益衰弱,佛教事业此时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柴荣当国之时,佛门中人在其辖境已经达到了数以百万计之多。生逢乱世,这百万僧尼里面可以说是什么人都有,大户人家里逃亡的侍女或奴仆、流民、饥民、灾民、逃兵、身背要案的逃犯、甚至还有山贼土匪,而且寺院还占据着海量的国家土地和社会财富,关键是他们还不用向国家纳粮以及交租交税。
佛教此举无疑就是在与本就并不富裕的国家夺利,这样下去谁还种地谁还来给国家交税?柴荣发动的这场灭佛运动一共拆除了三万多座寺庙,里面的那些铜制佛像则被拿来重新熔炉并打造成各个面值的钱币。另外,柴荣他还下令让超过百万计的僧尼即刻还俗,而这些人又大都被赶回了大量荒废的田间地头抑或是成了城市里的小商小贩,他们也就此成了国家经济和农商产业的巨大生产力。
后世有人说柴荣之所以英年早逝就是因为他发动了这场灭佛运动——因为他造了孽, 对于此种论调和说法,我只能回之以冷笑。面对当时的国计民生以及佛教近乎于泛滥式的发展,任何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恐怕都会干这种事。唐武宗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号称“五代第一明君”柴荣。
半年之后,在稳定了国内的局势以及北方的边境之后,柴荣再次率军御驾亲征,目标还是南唐。作为柴荣麾下的一员大将,赵匡胤自然也是跟随大军一同出征,但他此时的身份也已经变了。在为李重进成功解围并回到开封后,柴荣便再次给赵匡胤加官,柴荣加封其为检校太保,他的官职就此变成了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兼禁军殿前都指挥使。可以这样说,赵匡胤自此已经成为后周朝堂上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军界他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旗帜性人物。
要说南唐的这个皇帝李璟也是命苦,他偏偏遇到了柴荣这么一个苦主。周军此次南征的第一战是攻取濠州(也就是朱元璋的老家),但周军首先要面对的难题是如何渡过眼前的这条淮河,柴荣的办法是全军骑着骆驼过去。正当柴荣在大帐里跟一堆人商量这事的时候,早已经急不可耐的赵匡胤骑着马就过了河。看见他骑马过去了,他手底下的弟兄们也跟着过了河,濠州城外的南唐各个军寨随即被周军瞬间扫平,继而濠州城也被他们一鼓而下。
周军的下一站是泗州(今天江苏盱眙县) ,这一仗就没什可说的了,因为泗州的守将选择了直接投降。周军就此获得了停泊于此的大量南唐水军的战舰,然后他们坐着这些战舰进逼楚州(今江苏连云港)。在这一路上周军又先后与南唐军队打了几仗且无一例外的都是碾压性的大胜,而且赵匡胤还俘虏了南唐的水军大将、保义军节度陈承昭(也就是后来在太原城下建议赵匡胤决堤汾河水淹太原的那位老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