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韬光养晦(第3页)

 在我看来,赵匡胤这样做或许也是有苦衷的,因为他所面临的终极敌人并不是南方的那些割据政权,而是北方的辽国,而辽国又是当时这个世界上堪称军力和国力都最为强大的超级大国。辽国不像强极一时匈奴和突厥,一场甚至好几场大雪灾都不足以摧毁这个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因为这时候的辽国早就不是纯粹的草原游牧民族政权。

 经过耶律阿保机等几代辽国皇帝的经营和治理,再加上无数汉人士大夫和汉人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帮助,此时的辽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兼具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强大帝国。他们不但拥有草原民族所固有的悍勇善战之风,而且还将汉民族千年以来所形成的行政、税收、土地分配和管理以及官僚体系里的精华予以全面吸收和运用。当然,对于宋朝和赵匡胤本人来说,辽国的强大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辽国这时候已经完全消化并掌控了燕云十六州,但不巧的是,这个燕云十六州又是宋朝想要实现华夏一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拼图。

 毋庸置疑的是,辽国是千年以来在中原王朝的北方所出现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怪物。在此之前的匈奴和突厥,只要汉人军队和政权赢得一两场野外大决战的胜利就能让他们彻底亡国乃至是灭种,可辽国不是这样。辽国不但有号称百万的控弦铁骑,而且还有坚固的城池,他们不止有漫山遍野的牛羊马匹,还有大片的用以耕种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所出产的无尽粮食。他们的国君和贵族不住在一把火就能烧毁的帐篷里,而是像我们汉民族的君主一样住在城坚沟深的坚城里。

 这就是赵匡胤为什么在统一战争期间每前进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的原因,这就是他为什么每前进一步都要往身后的北方看一眼的原因。因为他不能犯错,一旦他犯错就很有可能被身后的这条恶狼狠狠地扑上来咬上一口甚至是直接就被咬断脖子。

 如芒在背,这就是辽国给赵匡胤乃至于给之前所有中原皇帝们所带来的切身感受,几十年来,辽国对中原大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所施加的罪恶简直罄竹难书。但是,对于它,中原的王朝和百姓这么多年以来却只能是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怕得是心惊胆战,而这里面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因为它实在是太过强大!

 面对辽国,以赵匡胤当下的实力他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当年柴荣北征辽国其实也是一步险棋。赢了倒好说,如果能够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进而趁势遣将远征大漠喋血虏廷,那么南方的各个割据政权想必到时候都会主动归土献地,华夏由此再次归为一统,柴荣的威名也就将比肩甚至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可是,如果他失败了呢?

 还记得后晋的末帝石重贵吗?因为他不自量力地盲目跟辽国开战,结果他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他身边的人,更害了他的国家和无数的老百姓。很难说柴荣当年北征辽国时突然的生病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是赵匡胤是一个知道汲取教训的人。在登基后的前三年时间里,赵匡胤对外一直隐藏着自己的锋芒,他只是在专注于整顿宋朝的内政,他要让这个国家深深地打上他的烙印,他要让自己的这个国家成为他今后攻略四方的坚实后盾,唯有如此他才有机会和能力去实现他心中的那一番千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