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命悬一线(第2页)

 这在《宋史.赵延进传》里可以找到证据,赵延进当时有个战时特封的职务——攻城八作壕砦使,他这个官其职责就是干这活儿的。赵光义命他建造八百台抛石机,给他的时限是半个月,但赵延进只用了八天就造了出来。从赵光义下令对幽州四面攻城到高粱河之战爆发,这中间的时间是十二天,也就是说这批抛石机投入战场仅有四天的时间。

 上述所言只为说明一个事,在此次对幽州的围城之战中,宋军将士完全就是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对抗巍峨耸立的幽州城墙,去对抗城楼上不断落下的滚木擂石和漫天如雨的箭矢。为了攻下幽州,宋军甚至“穴地而进”,他们想通过挖地道的方式攻入城内,但这种出于无奈才想出来并加以实施的笨办法最后也失败了,因为这事被辽国人发现了,结果自然是宋军忙出一身臭汗却做了一场无用功。

 或许有人会说赵光义傻,这种摆明了是送人头的攻城行动竟然在无休止地进行着,就不能耐下性子对幽州实施围困吗?就不能等到大型攻城器械都造好后再全力攻城吗?很抱歉,答案就是不能。

 赵光义比谁都清楚他现在需要尽快地攻下幽州城,他毕竟是在深入敌境作战,几十万人的日常消耗是惊人的,这对后勤辎重的需求很大,可只要拿下了幽州他就能瞬间变被动为主动,就能瞬间让这片战场成为自己的主场。另外,在幽州城外围四处游弋的辽国人此时就如狡猾且凶狠的狼群,他们时刻都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冲过来狠狠地咬上他一口。

 这些还不算什么,赵光义最担心的是辽国皇帝在得知幽州被围以后肯定会派兵救援,如果等到辽国人的援军到来时他还没有攻下幽州,那么他的失败很有可能将是不可避免的。他手里虽然握有几十万的兵力,但这些人在这半年时间里不是在打仗就是在赶路,这早就是一支疲惫不堪的军队。面临着灭国危险的辽国人势必会在这个时候爆发出异于寻常的战斗力,两军若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决战,他赵光义绝对不敢说他有必胜的把握。

 综上所述,赵光义觉得自己必须要拿下幽州城,而且要尽快,为此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只要拿下了幽州,辽国人来再多也是白搭,那时候他就可以让幽州成为埋葬辽国人的坟场。辽国人骑马冲锋是把好手,可要说到爬城墙那就还差点功夫,等到辽国人锐气耗尽而宋军的主战兵团在城内休养生息满血复活之时,那就是辽国人彻底被消灭的时候。

 所以,幽州城必须要尽快拿下!不惜一切代价!

 这里有一个问题:当年辽国人如果没有幽州城,那么他们会重复匈奴和突厥的命运吗?这个问题没法说得清楚,而且这也是一个会让很多人口水四溅的话题。这样的假设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即使没有幽州城,即使历史上没有石敬瑭这个人,可耶律阿保机当年劫掠了那么多的汉人,再加上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等汉人的辅佐,即使辽国没有幽州城也会有别的城池,有了这些城池作为防御的堡垒,再配以勇武善战且极具野战致胜能力的草原骑兵,这样的国家就算是卫青、霍去病在世抑或李靖、苏定方重生恐怕也是很难搞定的。这就是赵光义的悲哀之所在,也是宋朝乃至于是我们这个民族当时的悲哀之所在。遇到辽国这样的一个亦胡亦汉且充分继承了两边优良基因的混血儿,宋朝只能说是生不逢时。

 回过头再来说韩德让。

 宋军虽然在用最原始的办法攻城,但这并没有让韩德让感到压力骤然减轻,单是城外每时每刻都在响起的万人大合唱就足以让他把心时刻都提到嗓子眼。再说了,城下的宋军尽管少有爬上城头来的,可他们在城下也没少杀人,毕竟是几十万人的攻城大军,一人哪怕只射一支箭上来就足以造成极为恐怖的杀伤力,而那些可以实施远程轰炸的抛石机就更是令他恨得牙根痒痒。可是,除了死扛到底,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他倒是还能勉强挺得住,可别人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