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弃阵南逃(第2页)
那么,归纳起来就是:当辽军向赵光义发动斩首行动时,赵光义当时并没有逃,而是正骑在马上正面督战。辽军冲过来时一阵乱箭飞了过来,赵光义身边的侍卫亲军一边挡箭一面护送自己的皇帝向后撤退,而赵光义不死心,他不想撤退,他不甘心就此失败,他还想留在战场继续督战,而就在这时候两支流箭射中了他的大腿。
老实说,如果赵光义当时是站着在督战,那么这箭未必能射中他,因为他的身前当时肯定有人围着他。那么,真相很有可能就是他当时正骑在马上,而两支呈抛物线轨迹运行的流箭在这种情况下想射中他的大腿就不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
中箭之后,不管赵光义再怎么执拗都由不得他了,他的马被人猛地抽了一鞭子,然后他在少数亲兵的护卫下慌忙撤离了战场。
这里还请各位注意赵光义中箭之后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细节:他当时为什么选择了一路向南逃跑?
事实上,在这个危急关头他应该就近向宋军兵力最为集中的地域撤离,在那里他将获得强力的保护,可他选择了不顾一切地向南逃跑,那么这其中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赵光义此时已经深陷辽军的重围,他的四周都是敌人,而他通向兵力雄厚的宋军主阵地之间的道路已经被辽军完全阻绝。换言之,赵光义这个时候已毫无希望在耶律休哥的这三万铁骑的强力阻隔之下成功地前去宋军的大部队汇合——除非耶律休哥这三万人马全部死绝!
耶律休哥所部也是激战了一整夜,就算往死里说他们已经死伤一万人,可他现在还剩下至少两万已经血贯瞳仁的精锐铁骑。诚然,身为皇帝的赵光义其身边定然有大宋禁军里的精锐将士护卫左右,但他们的数量绝对不及耶律休哥的这两万人,更何况这是面对面的野战争胜,特种兵怎么可能是野战军的对手?因而,当赵光义及其亲兵被耶律休哥所部层层围困之时其场面绝对是让人心生绝望。如果赵光义此时想要在这种局面下向宋军的主阵地靠拢,那么已经完全杀红眼的耶律休哥绝不可能放行,非但如此,此时的耶律休哥更是恨不能马上就杀了赵光义。在如此危急的生死关头,赵光义如果不想“英勇就义”就只剩下一条路——选择南逃。
赵光义虽然逃了,但这里还是想为他说句好话,因为在他被逼无奈只能选择南逃之前,他这一夜的表现还是值得称道的。正如之前所言,这一夜他以皇帝之尊为全军守卫前沿阵地并直面辽军精锐骑兵的轮番攻击。可是,谁也不会想到这竟会成为决定了这场战斗最终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赵光义是远远地藏在由几十万宋军所组成的庞大军阵的中央位置,那么耶律休哥也就不可能在天色将亮而未亮之时一眼就发现了赵光义的所处位置,他就更不可能会疯狂地向赵光义发动斩首行动——要从几十万人的军阵里取主帅的首级,耶律休哥再怎么疯狂也不至于如此的天真和魔幻主义。耶律休哥不是乔峰,而乔峰能够生擒那位辽国的皇太叔也是因为皇太叔耶律重元当时处在军阵的最前沿。
写到这里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该骂赵光义吗?骂他蠢,骂他不自量力吗?可是,人家作为皇帝不顾个人安危亲临战场最前沿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而且,他也唯有这样做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早已是疲惫之师的宋军将士的军心和士气,如若不然,谁还肯在这种身体和精神都极度劳累的状态下与士气正盛的辽国骑兵拼死血战且死战不退呢?所以,这个时候他只能以皇帝之尊亲临一线才能鼓舞全军的士气。那么,该赞扬他吗?可是,因为他所驻守的前沿阵地被辽军攻陷以及他身边的侍卫亲军全体阵亡而导致宋军人心涣散继而全军崩溃,这个责任难道不该他来承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