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雁门大捷(第2页)

 至于此战宋军的主帅潘美,他也因为此战而受封公爵——代国公。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聊聊八卦了。

 关于雁门关之战,如今在史学界的争议比较大,而在民间就更是让无数的人争得面红耳赤外加唾沫横飞,这些人争论的焦点就在于这一战宋军的头功究竟是在谁的手里——潘美还是杨业?更离谱的说法是,潘美根本没有参战,此战完全是杨业一个人打的,他以数千人击溃辽军十万人。这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众说纷纭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明朝的那位伟大的文学家所写的小说《杨家将演义》。

 在这部小说面世之前,杨业和潘美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官方可以说是彼此都相安无事,而潘美也绝不是什么丧心病狂、嫉贤妒能的潘仁美,无论是在宋朝、元朝还是在明朝,也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官方,潘美都是响当当的一代名将。然而,在这部小说面世之后一切都变了味,雁门关之战在经过一些人的臆想和加工之后更是被描述得极为生动且详细。

 诸如潘美拒绝向杨业提供援兵并因此而让杨业独自承担辽军的围攻;再比如杨业只带了几百人就突入辽军阵中斩杀了萧咄啰,然后雁门关的寥寥数千守军突然杀出将十万辽军杀得是大败而逃;更有甚者,在有些人的臆想和杜撰里,杨业这一战只是凭借杨家父子数人就杀退了辽军,而且不是十万辽军,而是百万辽军,而且还是在平原旷野之中击退了辽军;再比如杨业为了迷惑辽军便命他的那几百人在山后用战马拖拽树枝卷起滚滚烟尘让辽军顿时集体丧胆。

 也难怪,如今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能写出和拍出无数抗日神剧的人比比皆是,那凭什么明朝的时候就不能有抗辽神剧?想想也真的是替杨再兴感到很遗憾,杨业可以几百人击溃十万辽军,可作为两宋个人战力最强的战将,杨再兴同样是以几百人冲击金军十万人大阵最后却全军覆没,如此看来杨业才应该是两宋个人战力最强的超级猛将。不可否认杨业在抗辽战争里立下过显赫战功,只是这种过度地吹捧和美化对杨业本人来说真的是好事吗?难道货真价实的英雄需要刻意去美化才能被称之为英雄吗?

 也不知道那些大肆鼓吹杨业在平原旷野里击败了十万甚至是百万辽军的人有没有去过雁门关,在那个崇山峻岭包裹着的战场上何来的能够让十万甚至是百万辽军一字铺开的平原旷野?几千人与十万人正面对决且战而胜之,而且还是野外决战,辽军如果真的这么不堪一击,那么宋朝又何至于有高粱河之败?雍熙北伐时曹彬又何至于遭遇岐沟关惨败?潘美和杨业的西路军又何至于最后被耶律斜轸打得灰头土脸?

 再说树枝刮起烟尘这事。请问,杨业带出关的那么一点人一面要向辽军的中军大营发起斩首行动,一面还得派人在山下面搞什么尘土飞扬,那他能派出多少人去整这一出疑兵之计?人少了自然烟尘不够大,人多了又会导致参与斩首行动的人数严重不足,如果是全军先搞烟尘,那么你还怎么去发动需要具备极强隐蔽性和突然性的斩首行动?另外,要想刮起让十万辽军为之而丧胆的尘土,而且这尘土还得飞过高山让远处的辽军清楚地看到并由此而丧胆,那么请问这得要多少人才能搞出这么大的动静?

 还是那句话,英雄不需要通过美化才能为人所敬仰。某些人被我们所敬仰和称颂并不是因为他善于砍瓜切菜,而是因为他们在强敌面前所遭遇的失败——耻辱的、惨烈的但却也是光荣和壮烈的失败。就拿杨业来说,他能有如今的盛名不是因为他在雁门关如何的神勇,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件事,他的死亡方式以及这其中的前后过程才是让我们永远将他铭记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再说某些人所坚信的一件事,那就是潘美因为杨业在雁门关之战里立下了大功而嫉恨杨业,然后向赵光义上书细说杨业的诸多不是,而赵光义不但不理会此事还把信拿给杨业看并以此表示他对杨业的无限信任。再请问:赵光义是头猪吗?他会把潘美的“诽谤信”拿给杨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