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守株待兔(第2页)
我个人一直愿意相信甚至是坚信赵光义在高粱河之败后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去深入地总结过这场战争的得失,他思考的问题无非就是两个:宋军当时为什么会失败?辽军为什么会胜利?这两个问题其实答案都只有一个,宋军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对幽州城久攻不下导致军力受损士气低落,幽州城里的韩德让将宋军的锐气几乎全部耗光,而等到宋军战力衰竭之时耶律休哥的十万援军却突然杀出并最终将宋军击溃。
有鉴于此,赵光义决定给辽国人来一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你耶律贤不是要攻打瓦桥关吗?那我就在瓦桥关囤积重兵先拖住你,让你也尝尝我当年在幽州城下啃城墙的滋味,然后等到你精力耗尽之时我再率领禁军主力将你打趴下,我要将高粱河之战里我所承受的失败和痛苦全部原封不动地还给你。
我之所以会做这样的猜想是因为赵光义在瓦桥关之战里留给了世人太多的谜团,比如为何增援瓦桥关的宋军后来会不计生死地向兵力远多于自己的辽军主动发起攻击,这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想入城跟瓦桥关的守军一起据守城池,他们想完成赵光义交给他们的任务。再比如赵光义为何会拖拖拉拉地直到宋军在瓦桥关下遭遇惨败之时才正式下诏亲征,比如他为何等到耶律贤都下诏班师之后的第三天才走到位于河北境内的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
有后世的研究者根据这一反常的行为认为赵光义其实是因为害怕跟辽军打仗才走得这么慢吞吞的,而他所谓的亲征不过是做样子给自己的士兵看而已。不过,正如之前所言,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观点,我不认为赵光义在高粱河之败后对辽国人患上了恐惧症。他曾数次动过再次攻取幽州的念头,雍熙年间的举国北伐更是将这个意念转化为了切实的行动,如此怎么就能说他有恐辽情结?所以,我认为赵光义的亲征大军之所以行军缓慢就是为了让辽将耶律贤打跑。
遗憾的是,赵光义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失算了,因为耶律贤的大军赶在外围的宋军充实瓦桥关守城兵力之前就将瓦桥关给包围了。也就是说,本来是去增加瓦桥关守备力量的宋军被辽国人的几十万人马给堵在了城外。没办法,四条腿的骑兵就是比两条腿的步兵走得快。
我们对此这还能说什么?在战场上失了先手有时候就意味着永无翻身的机会。可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宋军在战前并不知道耶律贤的目标究竟是哪里,河北那么大,可供耶律贤选择攻击的目标那么多,等到耶律贤的辽国铁骑向瓦桥关进兵的时候宋军才开始用两条腿赶路。当然,这些赵光义是不知道的,他还一门心思地以为自己派出去增援瓦桥关的军队会在城墙上静候辽国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