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金匮之盟(第2页)

 出了皇宫,赵普回到了自己的府中。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赵普在自己的花甲之年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转变,他就此变成了一个政客,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投机分子。

 赵普随即给赵光义上了一份奏折,在这份奏折里他先是诉说了自己这些年的艰难、心酸和无奈,而卢多逊更是在这份奏折里被赵普指名道姓地斥责为是这一切的幕后黑手,然后赵普递上了自己的投名状。他告诉赵光义:“当年杜太后在世的时候曾当着先帝的面让我代拟了一份诏书,那里面明确表示要由你来继承先帝的皇位,这份手诏就藏在太后宫中的一个小金柜里,你去打开那个柜子就什么都清楚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假难辨的“金匮之盟”的由来。

 关于金匮之盟的版本有很多,但主旨内容都是一样,那就是赵匡胤当着母亲杜太后的面亲口表示他将在自己百年之后传位于赵光义,然后赵光义再传位于赵廷美,赵廷美再传位于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然而,这事的真实性之所以在后世引起怀疑其原因就在于它是在太平兴国六年才突然蹦出来的。如果它是真的,那么赵光义在即位之时它就该现身,而不是等到他都做了将近六年的皇帝之后这份盟书才公之于世。

 另外一个疑点在于,如果按照这样的传位顺序,那么等到赵德昭登基的时候恐怕他也到了行将就木的年纪,他甚至还没等到登基就有可能老死了,要知道赵德昭仅仅只比他的三叔赵廷美小了四岁。难道说赵匡胤和他老妈杜太后连这样简单的算术题都不会做?

 也有人把金匮之盟看作是赵光义和赵普合演的一出双簧,这份盟书完全就是他二人无中生有临时编出来的,如果赵普知道有这份盟书的存在,那为什么他当初不说而要等到现在?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因为赵普当初本来就极力反对赵光义接任皇位,他当然不肯站出来为自己曾经的政敌出面说话,而是选择眼睁睁地看着赵光义在一片争议和质疑声中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当然,相信金匮之盟的人也是有的,因为赵光义在即位之后立马就封了赵廷美为齐王兼开封府尹。亲王兼任开封府尹,这个官爵在整个五代及北宋初期就意味着是皇储。

 至于我个人,我并不能完全否定这份盟书的真实性,尽管这里面有太多的疑点以及无法解释得通的东西。就连赵广义本人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他在后来曾向臣子爆料赵廷美并非他的亲弟弟,而是他父亲和他奶娘的儿子并以此彰显自己在对待赵廷美这件事上已经是极致的仁德。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女人会让自己的亲儿子把皇位传给别的女人所生的孩子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杜太后在个人胸怀上面真的可以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第一皇太后。

 好了,这些其实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当这份盟书经由赵普的嘴而重见天日之后,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就得到了确认,他从此不再是饱受争议的篡位者,而是正大光明的宋朝皇帝的合法继承人。当然,这也顺带着把赵廷美给推上了名正言顺的储君位置上。可惜的是,这件事对赵光义来说是喜从天降,对赵廷美来说则是飞来横祸。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挡住了赵光义的儿孙们将来登上皇位的大路且是唯一的那个挡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