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细说党项(第2页)
不过,这种说法有极大的争议,很多学者认为这不过就是党项李氏为了抬高自己的血统以及实现其称帝的合理合法性才这样说的。虽然他们都叫拓拔氏,可你李元昊的血脉到底是出自鲜卑拓拔部还是鲜卑秃发部抑或是羌人拓拔部,这个根本无法考证和查实。
总而言之,在隋唐时期,党项人尽管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但却仍然是一盘散沙,他们过着一种近乎于原始社会的生活。史书对此的记载就是:“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墙。”
随着杨坚建立隋朝并在随后一统天下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身居青海、甘肃和陕北的党项各部也就此被夹在了隋朝和吐谷浑以及吐蕃这三大势力的中间。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自然得臣服强大的吐谷浑和吐蕃,而陕甘地域的党项人则选择依附于隋朝,但以天朝上国而自居的隋朝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地盘并不感兴趣,只要他们老实待着别到处抢劫杀人就算是对隋朝最大的忠诚。
隋朝灭亡,大唐兴起,唐朝在灭亡了突厥之后开始对盘踞在青海且经常犯边的吐谷浑用兵,而西南方向的吐蕃在看到吐谷浑气数将尽之时也没放过这个可以趁火打劫的机会。在两面打击之下,由出自慕容鲜卑一脉的慕容土谷浑所建立并由其名字所命名的吐谷浑政权就此分崩瓦解。到了公元7世纪末期,吐蕃的实力开始急剧增长,他们将吐谷浑的残余势力彻底逐出了青海湖一带并由此成为了整个青藏高原唯一的主人,就连唐朝也对其是奈何不得。
这事所造成的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了青海境内原先依附于吐谷浑的党项人集体内迁。吐蕃人可不管你是党项人还是吐谷浑的人,在他们的刀枪面前所有被征服的人都一律平等。面对吐蕃人的血腥屠杀和欺压,党项人把目光投向了东方的大唐王朝,他们派出使者到长安向皇帝请求归附,这回他们可是选对了靠山。在先后经历高宗和玄宗两朝的大规模内迁之后,党项人终于是在甘肃东部以及陕西北部一带深深地扎下了根。
安史之乱爆发后,有鉴于唐朝周边各部戎人在安禄山这个光辉榜样的带动下纷纷开始各怀鬼胎,郭子仪便觉得这些党项人聚集在大唐的西北边陲日后恐为后患,于是他向唐代宗建议将党项族里实力最强的拓跋部分散迁至银州(今陕西横山)和夏州(今陕西靖边县)。郭子仪的本意是想削弱和分散党项人的实力,但他不会想到他的这个举动会给后世带来怎样的后果和影响。
银州和夏州正是当年南北朝时期已经被鲜卑化的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国”的所在地,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坚城“统万城”正是指的这个夏州。更加让郭子仪不会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党项拓跋部将会在往后的历史里统治西北五州乃至于在后来将河西走廊全部吞并继而建立起了与北宋和辽国呈三足鼎立之势的“西夏国”。
黄巢起义,天下再次大乱,当黄巢的起义军逼近京城长安时,唐僖宗下令各地藩镇进京勤王。居住在宥州的党项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在接到勤王诏令后也率领党项军队进京平叛,在成功赶跑了黄巢之后,唐僖宗封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并加封其为夏国公,另外还对其赐姓国姓——拓跋思恭就此成为了李思恭(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姓氏就是这么来的)。至此,拓跋思恭有了自己的大片领地,简称“定难五州”,这五州之地分别是夏州、银州、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旗)、静州(今陕西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