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赵普归天(第2页)
在人生最为灰暗和绝望的时候,已是年过花甲的赵普以一种脱胎换骨的方式完成了对自我的改造——向自己的敌人低头并请求怜悯,用一时之曲换来了后来的绝地反击并重攀个人声望和权力的巅峰。不可否认的是,在他第二次成为宰相之后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一个被仇恨和利益冲昏了头脑的恶魔。他凶狠诡谲,对待敌人毫不手软,他也阴险恶毒甚至是卑鄙无耻,为了帮助赵光义彻底稳固皇位,他不但一手整出了一个金匮之盟让赵光义的皇位变得合理合法,而且还对直接威胁到赵光义皇位的赵廷美一路追杀直至让其再无出头之日。此事牵连者甚众,无数的人因此或是死于非命,或是永世沉沦,于赵普而言此举无疑将会让他神德有亏且死后亦不得自安。
脱胎换骨是一个极致壮丽的词汇和现象,它美得让人叹为观止,但脱胎换骨的痛苦以及这其中很有可能要承受的巨大屈辱又有几人能够承受和忍受呢?都说坏人真正意义地想要改邪归正是件很难做到的事,但一个“好人”决定去做一个“坏人”时,他所要经历的挣扎与折磨又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煎熬呢?
诚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说,赵普的身上确实有为人所诟病乃至是不齿的地方,但生而为人且又是处在到处都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权力场顶端,能够从这里面成功走出来的人有哪一个敢说他自己的双手就是干净的?权力场的争斗从来就没有对错之说,只有成败,真正意义上的正人君子绝对无法在刀光剑影的权力场生存下去。从这一点上来说,赵普的行为不过就是在诠释和揭示政治斗争的本质。
成功地帮赵光义走出困境之后,赵普再一次地从相位上退了下来,然而这和赵光义是否存在卸磨杀驴的嫌疑扯不上丝毫的关系。赵普已经通过他的实际行动让他的新主子完全地信任并接纳了他,这时候他的罢相只能用功成身退来形容,来时他像是一条摇尾乞怜的丧家之犬,去时他已然极尽尊荣。如果说第一次从宰相之位上退下来让他感到愤恨和屈辱,那么当他第二次离开相位却是走得八面风光,就连皇帝本人都亲自为他设宴饯行,当朝所有权贵也都集体出席。
人生走到这个阶段或许连赵普自己都以为真的该颐养天年了,但世事难料,雍熙北伐的惨痛失利让宋朝再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已是风烛残年的赵普注定了要将自己最后的一点光和热都给贡献出来。于是,他第三度出任宰相为赵光义收拾眼前的那一堆烂摊子。
此时的赵普完全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将宋朝从外战失利的惨淡阴影中给硬生生地拉了出来,以天下为己任——这几个字放在此时的赵普身上他绝对是受之无愧。边关动荡,辽军陈兵国境之内,百姓惨遭屠杀和劫掠,西北还有李继迁不断地作乱,国内又连续数年遭遇罕见的自然灾害,这些都是赵普要去面对的难题和考验。此外,他还要跟朝中的奸佞小人斗,这些人最后被他该杀的杀,该赶的赶,而且他还要跟自己的皇帝斗。赵光义在国家身处内忧外患之际竟然还先后两次想着要再度发兵北伐以洗刷自己身上的耻辱,如果不是赵普的极力劝阻,真的很难想象赵光义还会把宋朝折腾成什么模样。
年近古稀之年的赵普在如此一番操劳之后终于是将自己给耗干了,但就是在这样的极致身心疲惫的情况下他还做了一件对宋朝来说堪称功德无量和意义深远的大事:在他最后一次以宰相的身份掌理政务期间,吕蒙正、寇准、张齐贤、李沆这些将在未来成为主导和决定宋朝国政方针以及民生大计的大宋名相在他的栽培下相继走上了历史的前台,而这些人的身上无一不是有着他赵普的影子,他们或是敢于直谏,或是刚直不屈,或是眼光卓绝,或是临危不乱。往后的历史可以证明,这些人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上绝不会因为皇帝个人的喜好而阿谀奉承,更不会因为皇帝一时的愤怒而瞬间改口继而跪地磕头认错,这些也正是赵普本人的事君之道——社稷为重君为轻,身为国之宰辅,原则性问题绝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