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揭竿而起(第2页)

 概括而言,北宋的蜀川王小波起义的爆发以及其队伍的迅速壮大的原因除了上述所言之外,另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赋税繁多。

 除了朝廷规定的各种常规的赋税外,宋朝派驻蜀川的官员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和捞取政绩还自行加派了多种名目繁多的赋税,比如你买头耕牛或是买了一匹布帛抑或是要增修一间新房子之类的事都得交税。看上去很魔幻吧?但这就是事实。说来可能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在最高峰的时候,蜀川这么一小块地方为宋朝所贡献的赋税达到了国家整个赋税收入的三成。没办法,谁叫你们有钱?国家几乎每年都在打仗,而打仗就是在烧钱,之前几十年你们蜀川人过得悠闲自在,现在就是还债的时候,赶紧掏钱吧!

 二、政府与民争利。

 蜀川境内农业和商业发达,除了川西平原盛产粮食外,蜀地的蚕桑业同样极具规模,而且手工艺也很发达,这其中尤以蜀锦最为名满天下。此外,蜀川还有三件宝贝,酒、井盐和茶叶。为了尽可能高地赚取利润,宋朝在蜀川设立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和经营的机构“博买务”。简单说,这就是一个大型的国有垄断机构。上述的这四件可以为国家赚取大量利润的吸金利器全部由政府统一收购和销售,而且收购的时候官方极力压低价格但却在销售的时候高价卖出,平民百姓如果敢于私下里插手这些物资的买卖就以走私罪论处。

 在古代,政府垄断盐铁等战略物资的经营不足为奇,可宋朝在蜀川将蚕丝布帛和茶酒等生活物资也实行官方垄断经营就无疑是断了大商人和无数小商小贩们的财路甚至是生路。如果说名目繁多的赋税是在把数量庞大的农民逼向绝路,那么这个博买务就是在与整个民间商人集团为敌。

 三、土地兼并严重。

 造成蜀川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在后蜀时期这个问题就已经开始凸显,这个事三言两语很难说得清楚。宋朝开始统治这块地方后由于既得利益集团趁乱开始大量兼并土地且政府官员对此的不作为,到了赵光义统治的中后期,蜀川的土地兼并现象发展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在蜀川境内有地的主户和没地的客户(佃户)其所占人数的比例最变态的数值是一比九,很多地方也是达到了一比八或一比七。综合下来,整个蜀川的农业人口当中有七成以上的人是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客户。这些人不但没有地,而且每年还要按时向朝廷缴税,另外还有地方官和大地主们给他们摊派到头上的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何为民不聊生?此即是也!

 四、官员无道。

 宋朝派往成都的第一任知府正是前文提到的吕端的哥哥吕余庆,他以参知政事(副总理)的官衔兼任成都知府,这在宋朝的历史上是独一份地存在。鉴于这个成都知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搜刮蜀地的钱财,所以前后到成都担任知府的宋朝官员都不怎么讨当地人的喜欢。至于善政,你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尽办法为增税找出一个合理的理由然后正大光明地去搜刮地皮,如此你哪里还会有什么善政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