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国之良臣(第2页)
就在赵昌言前去赴任没过几天,赵光义身边的一个从峨眉山而来的和尚对赵光义说道:“陛下,赵昌言的面相有问题,他的鼻梁凹陷,此乃反相,他这种人是不该派去管理蜀川的。”
赵光义听完顿时心里一凉,这话正好戳中了他的软肋,就在他犹豫着是否要收回成命之时,另一个人又跑来告诉他:“赵昌言乃国家重臣且素有名望,而且他这个人还没有子嗣,如果让他进入蜀川且手握重兵,那今后恐怕会生出不可预料的事端。”
这下子赵光义彻底绷不住了,他发现自己真的是犯了一个大错。他立马命人追上赵昌言向他宣谕新的诏命:你暂时就先不要入蜀了,就待在凤翔总揽全局。同时,赵光义另外还派遣内侍押班卫绍钦前往成都去接管王继恩手中的部分军权。
摁住了恐成大患的赵昌言,切割了王继恩的军权,而眼下蜀川的动乱也基本结束,那么赵光义就得再派人去治理蜀川。此时的成都知府是雷有终,但这人无论是资历还是气场都压不住王继恩,所以得另选他人,赵光义选择的这个人名叫张咏。
多说一句,这个雷有终其实也不算是我们的陌生人,他的老爹正是曾经的晋王赵光义的政治盟友——雷德骧。
我们再来说张咏。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今山东鄄城县),他是太平兴国五年的二甲进士,与他同科中榜的人里面可谓是名人众多,这其中就有后来宋朝的三位宰相:寇准、李沆和王旦,而张咏与寇准更是私交甚笃。这个张咏还有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头衔——世界纸币之父,这事后面有机会我们再说。
张咏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此人绝非手无缚鸡之力,反而还显得有些“杀人成性” 。在宋代的民间私人笔记《青琐高议》里就记载过他在还未入仕之时曾将一家专行杀人越货的黑店给一锅端的故事,他独自一人持剑先后击杀店主及其两个儿子,然后为了斩草除根又将这一家子全给杀了。
此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毕竟他的出处不是正统的史料,但在《宋史》的张咏个人列传里却清楚地记载了他曾经将一个欺压主人并将主人的女儿霸占为妻的恶奴给亲手斩杀的事。
在其为官一方之后,张咏也是没少杀人。有一个小吏将一枚钱币藏在头巾里意图带出库房,事发之后张咏对其施以杖刑。谁知小吏不但不悔过反而以言语激张咏:“我不过只是偷了这么一个钱而已,可你竟然用大板子打我,有本事你把我杀了。”
不曾想,张咏果然决定杀掉这人,他迅速写好判决书,然后一剑将此人击杀,而他在判决书里的判词则是这样写的: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穿石。
另外的一件张咏杀人之事同样是在《宋史·张咏传》里有记载。还是一个小吏因为忤逆上司而被张咏戴上了枷锁以示惩戒,这个小吏可能是有什么背景或后台,于是他显得很嚣张地对张咏说道:“这个枷锁你给我戴上容易,可你想取下来就绝非易事,除非你杀了我。”
听了这话,暴脾气的张咏瞬间大怒,于是立马拔剑将其杀之。
怎么样?这样的一个“暴徒”当老百姓的父母官会是一个深得百姓爱戴的人吗?他到了成都之后会把成都变成什么样子?可是,请细看,张咏上面所杀的这些人里面哪一个是什么好鸟?
在受命赴成都就任之前,在寇准、李沆等人的举荐下,张咏已经官至枢密直学士、虞部郎中兼知银台通进封驳司(掌管朝廷奏章呈送和诏令发布的机构),这已经是一个正三品的高官了。为了便于张咏制衡王继恩,赵光义同时授予张咏在蜀川可“便宜从事”之权。
到了成都以后,张咏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城中官粮短缺的问题,此时驻守成都的宋军其粮草供应都是从陕西转运,但当他到了成都以后却发现城中军粮已不足半月之用。经过一番走访,张咏发现官府的仓库里囤积了大量的食盐,于是他以低价的食盐换取百姓的粮食,不出一个月就筹集到了数十万斛军粮。危机就此解除,全城将士集体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