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罪在朕躬(第2页)
李继迁能把张浦派到开封去朝贡可谓是充分地彰显和表达了他对宋朝的诚心归附,毫不夸张地说,张浦对他的重要性是无人可以取代的,甚至连他的老母和妻儿都不能,他让张浦去往开封的这番诚意仅次于他亲自前去朝见赵光义。当然,李继迁绝不敢冒这个险,只要他敢来开封,那赵光义就绝对敢把他强留在开封,这无非就是在历史上再制造出一个钱俶而已。不过,我们也有理由怀疑这是张浦本人给李继迁献上的一道计策,而他的以身涉险无疑也彰显了他的智慧和谋略,他赌的就是李继迁和他本人的前途和命运,唯有如此他才能为李继迁争取到更大的生存空间以及更多的发展壮大的时间。
这事的结果就是张浦赌赢了,赵光义没有再继续为难李继迁,而且最后他也把张浦给放了回去。赵光义也就此明白李继迁绝非短时间内可以制服或降服,他和李继迁之间的这场较量还得另外从长计议。
千难万难,这个公元994年终于是结束了。这一年赵光义两面开战三面布防,国事家事搅和在一起把他忙得四脚朝天。时间进入公元995年,赵光义下诏改年号为至道,这也是他继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之后所用的第五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
新春佳节之际,百忙之中的赵光义率领群臣前去为一座新近落成的道观主持开观仪式并借此为天下苍生祈福。
此时的赵光义五十六岁,在如今这不过就是一个中年人的岁数,但在当时即使是一个健康的人到了这个年纪也是一个标准的已经步入晚年的老人,况且赵光义还是一个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饱受箭伤折磨且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和负罪感都极强的老人。说到这个负罪感,别人或许不知道,但他自己肯定知道为了得到和保住这至高无上的权力他都干了些什么。
赵匡胤、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这些与他有着血缘关系甚至是对他恩重如山几乎给了他一切的人是怎么死的?这些人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死的?这些赵光义最清楚。为了实现他个人的宏伟目标,赵匡胤一手建立起来的几十万宋军百战精卒尤其是雍熙北伐的十万将士又是怎么死的?他如果在军事上达成了如李世民一般的武功,那么他还可以拿自己的功绩去告慰这些宋军的亡魂,可事实却是他现在被辽国死死地摁在了地上摩擦,就连党项这条小爬虫也敢随时过来恶心他一下,如此局面让他该如何去给那些为了他的梦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大宋英灵们一个交代呢?这可是几十万条曾经为了他而浴血拼杀最终战死沙场的人命啊!
另外,在赵光义登基之后的这近二十年时间里又有多少普通百姓因为各种天灾人祸而命归黄泉?这一点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根本就跟赵光义这个做皇帝的人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但赵光义在这方面并不是一个心胸宽阔的君王,他没有某些与他同等量级的大人物那般超高的境界和修为,他认为这些事情的责任也是应该由他这个做皇帝的人来承担,这些亡灵同样让他深自愧疚。就拿这次的蜀川农民起义来说,换了是别的皇帝肯定会将一切的罪责都归咎于那群刁民以及为害一方的贪官恶吏身上,可赵光义却在罪己诏里明文表示所有的过错都在于他“用人不明”,是他的失察导致了蜀川大地遍地烽火白骨累累。
我个人还是那个观点,身处皇位之上的赵光义不是一个可以用道德去衡量的人,他也不是一个在道德层面上有多么高尚的人,但在勤政爱民这一点上,他绝对配得上一声“好皇帝”的赞誉。
身负如此强烈的罪咎感,赵光义又该如何为自己寻求心灵上的救赎和解脱呢?
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年少轻狂时我们几乎很少有人相信鬼神之说,更不相信所谓的命中注定,那时候我们眼里的未来拥有着无限的可能且每个可能都是最壮丽的画卷。然而,当我们开始步入中年乃至是老年时,我们的态度却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我们会不时地回首过往的人生,有的人更是会为自己曾经的某些行为而深自忏悔。平民百姓尚且如此,赵光义作为一个见证过、亲历过以及制造过导致万千生灵涂炭和陨灭的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凡人,他在这方面自然也难以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