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鞭长莫及(第2页)
只可惜赵恒这次再又选错了人,王荣个人战力虽强,但这人在骨子里却是个懦夫。面对如潮水一般向北方撤离的辽军,他知道自己这五千人如果冲上去很有可能是有去无回,他可不想当炮灰,于是他数日不敢发兵。等到辽军全都从他眼皮子底下冲过去之后,他这才发兵追击,但这时候去追还有什么用?
王荣是个懦夫,但这个懦夫手下的这五千人却是一群忠勇之士。这五千宋兵在得到可以出击的命令后昼夜疾驰几乎是不要命地向北进军,但由于王荣下令出击的最佳时机已过,这些人一直追到宋辽边境的界河也没能够追上辽军,而且这些人的坐骑因为劳累和饥饿倒毙于途中十有四五。
国有良卒,奈何无良将,不可谓之悲乎!
且慢!别忘了范廷召!
别的宋军远在冀州对北撤的辽军是鞭长莫及,但范廷召可是还一直留在瀛州附近。眼看着辽国的御营大军北撤,随后又是各股辽军向着北方急速后撤,范廷召随即命令部将荆嗣就地阻截辽军。但是,只是阻截几支小股辽军并不让范廷召感到满意,他也想做一笔大买卖。
就如当年李继隆的失约导致刘廷让全军覆没,此时的范廷召同样对康保裔之死既痛又恨,康保裔可以说是他的救命恩人,可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康保裔全军陷没。更重要的是,康保裔是他约出来参战的,此时他即使不为自己博取战功也要为康保裔讨回丝许的血债。
范廷召的主力本来就是骑兵,在决心为康保裔复仇之后,他和秦翰率军疾驰终于在一月十一日这天于莫州以东三十里处追上了辽军的一支大部队。这支辽军的人数远多于只有数千人的范廷召,但为了给康保裔以及那些被辽军杀戮的百姓复仇,范廷召的这支全都红了双眼的骑兵毫不犹豫地抽刀冲向了辽军。
这一战宋军在军心和士气上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一心只想着撤退的辽军根本就无心恋战,面对这群突然冲上来的魔鬼,辽军大败。这是一次痛快淋漓的复仇之战,此战宋军斩杀辽军万余人,而且还从辽军手里抢回了被掠夺的数千百姓,缴获的兵器战马更是不可胜数。
至此,辽国在咸平二年发动的这场战争宣告结束。
战后总结,这一战或许没有人不会把傅潜恨得牙根痒痒。作为前线统兵近十万的主帅,面对辽军的大举入侵以及河北大地的哀鸿遍野,傅潜选择了作壁上观。如果他手里只有一两万人马,那么这倒是让人对其无从指责,可他手里的兵马是十万。最重要的一点,他拥有对整个军队的指挥权和专断之权,而非太宗朝时期的那些被捆住手脚一切行动都要受皇命或军中的太监所制衡的将领,这是连潘美、曹彬和李继隆等人都从没有获得过的权力。
傅潜本可以借此机会扬名于万世,他具备达成这一成就的一切条件,可最后他反而遗臭千年落得个懦夫的骂名。对此我只能说赵恒这一次是所用非材,明明就是一个不能堪当如此重任的废材却被他当成了顶梁柱。傅潜撑死是一个将才,这是他所能触及到的最高天花板,用这样的一个人去当主帅并希望他能成为国之长城或许也只能祈求神仙保佑才行。
那么,宋朝有比傅潜更合适的主帅人选吗?高琼?他在山西,那里也很重要。范廷召?有勇有谋,但是资历差了一点,而且不像傅潜那样出身于当年的晋王府,他不是赵光义的“家臣”。王超?他在京城统领禁军,分身乏术。张永德?太老了,守城尚可,冲锋陷阵让赵恒觉得不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