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横戈以待(第3页)

 说这些只有一个意思,辽国骑兵虽然人数多,但装具却不及宋军骑兵。除了他们的精锐骑兵,其他人只要宋军一个大刀片子砍下去指定是人马俱碎,根本用不着抡大斧子或者使用铁槊之类的重兵器。有一个猜想:如果宋朝拥有唐朝时的战马供应量,那么所谓东亚第一强国辽国和后来的西夏和金国可能都不够宋朝拿正眼去瞧,燕云十六州、漠北草原以及河西走廊甚至西域大漠都将是宋朝骑兵纵横驰骋的跑马场。

 说完了这些,我们再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一说宋军这个布阵和计划的缺点。古往今来,除非是即将有大战爆发,否则任何一个国家即使再强大也不会长期在边境线上囤积一支规模庞大的作战军团,原因就在于后勤供应和保障。如果你是进攻一方倒还无所谓,可宋朝作为被动防守的一方如果长年累月一直囤积大军在遥远的边境线上,那么后勤保障的困难和压力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毕竟是十万人的大军,单是人马每天的消耗都是惊人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当宋朝将兵力部署到边境之后,辽国却迟迟都没有发动南侵,于是这个计划和部署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弊端就显露无遗。为此,大阵的步兵又退回了定州以减轻后勤供应的压力,而骑兵则继续在原地待命。同时,宋朝也加紧搜集辽国方面的情报,力求准确掌握对方的出兵时间以便让机动性远不及骑兵的步兵能够在战事爆发后适时地赶到战场参战。可是,这又牵扯出来另一个问题,辽国人不会跟你约战,他们不会把自己出兵的时间提前告知宋朝,不会等着你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再打过来。如果辽国人某天突然一路疾驰向南而来,那么宋朝的步兵大阵能够跑得过人家的马腿及时赶来增援吗?

 这就是宋朝的尴尬所在:如果远离边境,选择在腹地进行被动防守,人家辽国人就不跟你打,但如果主动前出,囤积重兵在边境实施积极防御,后勤供应又成了一个大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辽国皇帝耶律隆绪于公元1001年10月1日正式下达南伐进兵的诏令,他任命自己的弟弟、辽国梁王耶律隆庆统帅数万骑兵为先锋发兵宋朝,而他自己和辽国的皇太后萧燕燕将率领主力随后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