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镇国之臣(第3页)

 说这些不是要宣扬神棍学说,但谁都无法否认知人善用以及识人的重要性。作为国家的宰辅之臣,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无法为国家挑选和提拔贤臣和能臣,如果眼光再差点,那么善于伪装自己的那些人一旦被提拔到了重要岗位就迟早要祸国殃民。从这一点而言,吕蒙正以及后来与他一道为相的李沆就像是一道铁闸和一层坚实的滤网。在他们二人主理国政期间,能臣和正臣积满朝堂,国之妖孽或是被牢牢压制,抑或是根本就不敢兴风作浪。

 以吕蒙正之名望以及他对宋朝的贡献,他完全是有资格进入昭勋阁二十四功臣行列的,可为什么他没进呢?吕夷简可以,寇准可以,连王曾也可以,甚至连曾公亮、史浩、韩忠彦乃至于误国误军的张浚之辈都能进,但为什么宋初的名臣独缺他吕蒙正呢?才能不够吗?威望不够吗?品德不够吗?还是贡献不够呢?都不是?吕蒙正未能成为昭勋阁里的一员唯一的原因就在于他曾经涉嫌谋立赵元僖为太子(仅仅是涉嫌而已),这在封建帝制时代,哪怕是在当今的社会政治生态体系里也绝对堪称要命的事。因为涉嫌牵连此事,吕蒙正第二次被罢相,也因为此事,他在赵恒登基之后一直被排斥在政治权力的核心圈之外。毫不夸张地说,若不是因为赵恒的心胸和气量足够博大,要不是因为赵恒需要吕蒙正出面整肃吏治和官场风气,那么吕蒙正根本不可能第三次成为宰相。正如当年因为被赵光义误解而导致自己第一次被罢相但却丝毫不为自己做任何辩解一样,吕蒙正以所谓的“戴罪之身”被赵恒拜为宰相后,他也并没有因此而对赵恒毫无底线地去迎合与顺从,他依然是从前的那个吕蒙正——从不屈节媚上,只顺从自己的意志和原则,始终坚守自己为官为臣的准则。在这一点上,恐怕就连他的恩师赵普都得汗颜和惭愧。

 说到最后还是那句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同样是一方的父母官,一个在其辖区内屡断大案要案让所有的不法分子都闻之胆寒,而另一个所管辖的地域则常年连一个刑事案件都没有发生且百姓安居乐业,那么这二者谁才是“好官”呢?不过,民众甚至是皇帝陛下能够记住并赏识的往往是前者,但后者就真的不如前者吗?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此即是也!吕蒙正是也!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宰相还要在等六年才会与我们彻底告别,但正如之前所言,他的政治生命在此时已经结束了,我们在今后的历史里也极少甚至是不会再提到他,以上这些就当是与他提前的作别吧!

 八滩风急浪花飞,手把渔竿傍钓矶。自是钓头香饵别,此心终待得鱼归。

 再见了,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