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良臣谢幕(第2页)

 诚然,李沆并不像吕蒙正那样在人生的早期经历了那么多的艰辛和苦楚,但他最为可贵的就是始终保持住了自己的初心。如果说吕蒙正的德行操守是经过淬炼而成的,那么李沆则是天然而成,他就像是一个天生的君子,他的筋骨和气节从始至终都刚直和淳正。有这样的两个人执掌国政,宋朝想乱都是不可能的。有他们在,国家的正气就在,即使有宵小之辈混迹于朝堂却也不敢冒头,只能老实做人。

 正气对一个人很重要,对一个国家而言则更是如此。说句不好听的话,有些人之所以没有变成奸贼并非是个人操守有多么的高洁,而是他没有机会做奸贼,他没有找到可供其生存的土壤。

 天有正气满地春,国失正气妖孽生!

 如之前所言,德行和正气这类东西说起来有些缥缈,我们来看看李沆具体的一些言行就可以看出这位被赞誉为“圣相”的宰相到底是何许人物。

 赵恒初登帝位之时,李沆将国家发生的水灾、旱灾以及匪盗之事全都逐一奏报,当时的参知政事王旦觉得这样做不太妥当,他认为赵恒作为皇帝不用知道这么多,这些事由他们这些宰执大臣全权处理了就行了。

 对此,李沆当即反驳并告诫王旦:“陛下年少,这些事必须要让他知道,如此他才能知道民间百姓的疾苦学会体恤百姓。要不然,正值血气方刚之年的他就会流连于声色犬马,抑或大兴土木追逐享受。国家眼下并不太平,所以陛下还不至于此,但如果将来天下得以大治,那么这些问题和隐患迟早会出现,我到时候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但你王旦将来必然会面临这些问题,此实乃汝辈之忧也!”

 果不其然,李沆这话一语成谶。澶渊之盟以后,赵恒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应验了他的担忧,而此后位居宰辅的王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有些失职。

 这是李沆的远见,而他的刚直在刘娥被封为美人之事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赵恒更早之前本是打算直接封刘娥为贵妃,他把手诏都拟好了,然后命令太监拿着手诏去找李沆拟旨,李沆的反应是直接当着那位太监的面将赵恒的亲笔手诏给烧了并让太监传话给赵恒:“你就给陛下说,我认为此事不可为!”

 这可是在公然违抗皇帝的旨意,而且李沆还直接把诏书给烧了,这种事说严重一点几乎到了足以砍头的地步,可李沆绝不是什么藐视君王的权臣,他的所为只能证明他的忠贞和刚直,绝不以帝王的喜好违心奉迎。此举就算是魏征在世恐怕也得汗颜,而这事如果摊在王钦若或丁谓身上毫无疑问是另外一种完全相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