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寇准拜相(第2页)
要说此时已经六十六岁的毕士安为什么一直没有进入两府成为顶级高官,这里面的原因就太复杂了,一来他早期是政法系统的官员,二来则是当时的能人也确实太多而他又并非赵光义的门生和嫡系,但赵光义对此人的学识却是相当欣赏,更佩服此人的德行和操守。然而,以上种种都不足以成为让赵恒将其提拔为宰相的理由,他能当宰相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在人生的后期成为了赵恒的亲信和嫡系。
当赵恒以亲王的身份出任开封府尹的时候,毕士安被任命为开封府判官从而成了赵恒的副手,赵恒当了皇太子后他又进入东宫担任太子府右庶子成为了赵恒的近身幕僚,赵恒登基以后他又直接把赵恒手头的开封府尹的活儿给接了下来成了开封府的知府,同时赵恒还升他为工部侍郎兼枢密直学士。
有这样的学识、资历和隆重高深的品德,再加上又是当今皇上多年的亲信、助手和近臣,毕士安直到这个时候才升任为宰相已经是很显得“老天无眼”了。不过,这也怪不得老天爷,吕端对赵恒有拥戴之功,李沆是赵恒的老师,张齐贤和吕蒙正更是早在太宗朝就做过宰相,这一切只能说毕士安是生不逢时。然而,命运终究还是给了他登上人臣权力之巅的机会,而这也为不久之后的那场影响了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性事件埋下了伏笔。
关于毕士安拜相,历史上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说赵恒在李沆病逝之后首先想到的宰相人选就是寇准,可赵恒认为寇准这人虽然有做宰相的能力但却不好驾驭。当初在做参知政事的时候他连宰相吕端都敢压制,如果让他做了宰相很有可能就会让中书省成为一言堂,而他也极有可能变成一个难以制驭的权臣,让赵恒这种白净小生整日跟寇准这种凶神恶煞打交道岂不是要他的小命?既然自己镇不住寇准,赵恒便想找个人来帮忙,可他望遍中书省和枢密院的所有高官都没有发现有一个能够镇住寇准的人,王继英、王旦、王钦若、冯拯,这些人不被寇准欺负就都得烧高香了,哪里还能指望他们去震慑寇准?所以,赵恒最后这才把毕士安给抬了出来。
不管这件事的真相如何,毕士安能够在气场上压制住寇准倒是事实,而在当下的整个朝廷唯一能够让寇准在其面前稍微保持谦逊和低调的人恐怕也只有毕士安。
说一个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事,由于寇准在十九岁之时就考取了进士并开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因而此时刚刚荣登宰相之位的他才刚满四十四岁,但他这时已经把宋朝的顶级官职都给当了一个遍,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开封府,京城里的四个最有权势和地位的部门首长位置上都留下了他的个人印记。
赵恒越过中书省和枢密院的一众高官而挑选了毕士安和寇准为宰相自然会招来一些人的不满乃至是愤恨,毕士安当宰相这些人倒是不敢有太多的怨言,但寇准可就不好说了,他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可是,皇命难违,于是这些人便使出了一记阴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