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休养生息(第2页)

 那边韩德让刚走,宋朝这边也送走了他们的一位朝廷元老。公元1011年4月,刚从汾阴回到开封的赵恒收到了一个噩耗:前宰相、许国公吕蒙正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七岁,赵恒下令追赠其为中书令并赐谥号“文穆”。

 相比于韩德让的死,吕蒙正的离世对宋朝国政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毕竟他早已离开权力中心多年。此事对于赵恒而言也同样如此,以王旦为首的宋朝权力高层这时候正紧密地团结在他的身边,他们通力合作搞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封建迷信活动,这日子相比耶律隆绪每天都在想着怎么收拾高丽可是要舒服太多。

 正当赵恒寻思着接下来该如何把自己的拜神事业做大做强之时,一盆冷水的突然泼下把他浇得那叫一个透心凉。

 前有封禅泰山以及其后对官员和百姓的各种封赏和犒赏,后有修建玉清昭应宫对国家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现在又是祭祀汾阴的各种花销。赵恒连续的大手笔让此前在他面前自信满满的帝国财政大管家三司使丁谓也变得心虚甚至害怕起来,他跑去当面给赵恒哭穷,他说自己现在的压力很大,如果皇帝陛下要继续大规模地搞拜神运动,那么他将无力在财力上提供任何支持。

 一直以为自己永远不会为钱财而发愁的赵恒听闻此言不免大惊失色。身为领导,赵恒毫不意外地犯了此类人的一个通病——甩锅!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应该为眼下的财政危机而承担责任,而是在第一时间去怪罪于他人。

 赵恒把脸一黑,然后满是埋怨地对丁谓说道:“丁爱卿啊,朕早就跟你说了,这国家的钱要省着点花呀!你可千万不要浪费啊!”

 听闻此言,丁谓当场瞬间石化,他一个字也接不上来。

 有鉴于封禅泰山、修建玉清昭应宫以及祭祀汾阴导致国家财政吃紧的现实情况,赵恒被迫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都老老实实地待在开封城里。但是,这并不意味他的装神弄鬼事业就此作罢,他只是在攒钱而已,等到他的腰包再又鼓起来之后他还会变本加厉地把自己的拜神事业做大做强。

 在没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手持天下权柄却能甘于做一个人畜无害的守成之君,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更是一种对人性的巨大考验,尤其是当这个人正值血气方刚的壮年,而赵恒正是这其中的一员。正如前宰相李沆所言,赵恒这个人一旦没有了危机感很有可能就会去拜神或沉溺于奢侈享受抑或大兴土木,这个预言很遗憾地成为了现实。这其实也怪不得赵恒,毕竟人性就是如此。在一切安好的状态下,一个人最害怕的是什么?是无所事事!说得直白一点,长久的无所事事终将会毁掉一个人,而只有不断地折腾才能让一个人找到生命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平民百姓如此,达官显贵如此,帝王亦是如此。

 那么,在这段静下心来攒钱的日子里赵恒又干了些什么呢?他总不能什么都不干吧?其实他也还是干了一些实事的,比如下令以后科考时废除对考生“解衣阅视”的规矩。这个举措本是为了防止考生进考场时夹带小抄,但赵恒认为这样实在是有伤斯文,更是有损读书人的尊严。此外,为了打击民间的茶叶走私活动,此时身为宋朝财政大管家的丁谓向赵恒请求允许茶贩的家人公开检举此类行为,但赵恒对此予以了否决,他认为这样做有违伦理,而朝廷更是不应该鼓励这种与道德相违背的行为。